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宁省成矿系列与成矿区带研究,首次尝试性地运用成矿系列理论和成矿区划的理论和方法,对以往积累的地质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研究,对成矿地质构造与地壳演化、区域成矿控制因素及其成矿规律、成矿远景区选择及重要远景区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成矿系列、成矿区带划分及成矿预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认识,对新一轮找矿工作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区域地质构造发展演化阶段和地质事件分析,确定辽宁省地壳具有多旋回的演化特点,经历了地台基底形成、稳定盖层和大陆边缘活动带三个大地构造发展阶段、八个构造旋回的演化。在不同构造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矿产资源。就内生金属成矿作用而言,在地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三大旋回,即太古代旋回,早元古代旋回和中生代旋回,从早到晚成矿旋回的周期迅速缩短,矿床类型增多,矿床中的金属元素组合趋于复杂。纵观区内矿床产出特征可知:不但非金属矿床明显受特定沉积建造控制,众多的金属矿床也明显受特定时期形成的特定层位和岩性控制。从太古代到新生代,几乎各个时期都有岩浆活动。按其形成时代可划分为八个大的旋回,与成矿关系较为密切的主要为印支和燕山旋回侵入体。矿床的时空分布与特定的地质背景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在辽宁省地质演化史中有三个主要成矿期,即太古代、早元古代和中生代。其它时代虽也有大量矿床生成,但与这三个成矿期相比要逊色的多。矿种在地质历史上的演化,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区域地壳构造的发展演化史。根据与矿床有关的地质构造条件、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和矿床本身的特征,首次将辽宁省矿床成矿系列划分为四个系列组合和17个成矿系列。成矿系列演化经历了三个大发展阶段,与地壳演化具有一致性。根据Ⅳ级成矿区带划分原则,在成矿规律和成矿系列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在全省范围内共划分出10个成矿区带。在此基础上,从不同矿种、不同成因类型的矿床入手,总结了典型矿床的成矿地质规律和找矿的地、物、化、遥标志,建立了15个矿田综合信息找矿模式,为远景区筛选和判定远景区的成矿潜力提供依据。根据远景区圈定原则和圈定方法,本次研究工作中首次在全省圈出28个重点矿种成矿远景区,并对其中的15个重要成矿远景区进行了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