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肩负着传播宗教的使命来到中国,东西交流开始逐渐增多。在对中国传教的过程中,西方传教士介绍了中国社会的诸多情况。但史学界主要集中在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科举选官制度的研究,然而理解这一时期中国选任官员的制度和规定还涉及到诸如学校制度、回避制度、考核制度等层面。因此,本文以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关于中国选官制度的文献为基础,并结合当时的中西时代背景,探讨他们对于明清时期选官制度的认知状况,并对其认识成果进行客观的认识与评价。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章介绍十六世纪中后期的西方传教士门多萨关于中国选官制度的汇编记载,分析门多萨与早期西方传教士克路士、拉达的著作中对选官制度知识的传承与发展。虽然他们由于自身学识不够,认识还不全面,且浮于表面,并带有自我的理解与想象,但它毕竟开启了西方传教士介绍明朝选官制度的先河,仍然具有开创性意义。第二章首先追溯16世纪来华的早期耶稣会士沙勿略、贝尔西奥、范礼安、孟三德对明朝选官制度零散介绍,然后分析利玛窦在吸取了之前传教士记载的选官信息与传教经验之后,制定了“上层路线”的传教策略,打开了在华传教局面,记载的明朝官僚体系、学校教育、科举取士、考核制度等内容也开始逐渐清晰和扩展,成为后来西方传教士介绍明清选官制度参照的基准。第三章介绍17世纪上半叶的耶稣会士曾德昭、安文思,他们在继承了利玛窦的传教策略之下,增加了对明清时期的职官数量和品级、早期私人教育与学校、选官制度中存在的腐败等信息的记载,扩大了西方传教士对明清选官制度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该时期的其他传教士在其著作中对明清选官制度等内容进行了补充,虽论述不多,但它使得西方传教士眼中的中国选官制度更加丰富完善。第四章介绍以李明、白晋为首的法国耶稣会士在进入清朝皇宫之后改走了宫廷传教路线,由此他们对中国选官制度的认识也主要是从赞扬皇帝对官员的选拔与监督来展开论述,但却过度夸大了皇帝的作用。该时期仍延续了之前传教士对明清选官制度的记载,且随着西方学者对传教士有关明清选官信息的利用,在欧洲引起了一场“中学热”,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由此可见,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对中国选官制度的认识呈现着阶段性的发展过程,随着他们研究对象的逐步清晰,内容的逐渐扩展,西方传教士对于中国选官制度的认识不断通过文献的形式得到补充与修正,并对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