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北驼绒藜是驼绒藜属旱生半灌木。具较强的防风固沙、水土保持能力和较高的饲用价值。目前缺乏对其成苗技术的研究,限制了生产推广。本论文研究其种子萌发特性及其种群实生苗数量变化动态,确定幼苗生长是成苗的关键。在幼苗的抗旱、耐盐性研究基础上,分析在荒漠草原区建植中温度、播深、覆膜、施肥、水分等因素对成苗生长影响,提出华北驼绒藜成苗机制和覆膜种植、灌溉、施肥及育苗移栽等关键技术,对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有以下结论:(1)华北驼绒藜依靠种子繁殖,种子不存在休眠现象。种子萌发对成苗没有阻碍。全年实生苗存活数量呈下降趋势,实生苗的生长是成苗的关键。(2)华北驼绒藜幼苗具有较强的抗逆能力。幼苗主要通过抑制地上生长,投资根的延伸扩张,提高抗旱能力。抗旱性优于冰草,与柠条相近。同时也具备一定的耐盐能力,能够忍受0.4%以下Na+盐浓度的胁迫。(3)在内蒙古西部干旱的荒漠草原地区,种子发芽所需要的热量时间积累为22℃。覆膜处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成活保苗率。适宜于5月中下旬播种。播种深度以1-2cm为适宜。华北驼绒藜植株干物质分配规律是茎>根>叶>花。(4)灌溉、施肥是决定植物建植成苗和生物产量的重要因素。3次喷灌和漫灌比对照CK增产63.76%和43.32%。产草量多次喷灌优于漫灌优于单次喷灌。1次灌溉处理利于根系生长,适度的干旱可以促进华北驼绒藜根系的深长生长。施用种肥(尿素+磷酸二铵),产草量由847.59增加至1347.84kg/hm2,比对照增产21.72-93.56%。苗期追肥使用尿素、磷酸二铵和尿素+磷酸二铵,分别比对照增产45.61%、67.49%和92.36%,第二年分别增产12.37%、19.53%和26.27%。施肥效果尿素+磷酸二铵>磷酸二铵>尿素。苗期追肥对当年产草量影响显著,而对第二年产草量影响不显著。(5)干旱地区华北驼绒藜育苗移栽是提高建植成活率有效途径。7月龄的苗木与一年苗木移栽成活率没有大的差异。秋季移栽苗木成活率(90.3%)高于春季(72.6%)。药剂处理能有效提高成活率,生根粉比对照平均提高12.81%,保水剂处理比对照平均提高8.26%。移栽留根长度在5cm以上为宜。春季移栽至少需要2次以上的灌溉。适宜的建植密度是株行距50cm×100cm,产草量达5126.5kg/hm2,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产量,移栽当年的苗木进行施肥适宜量在120-225kg/hm2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