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学发展的坐标轴上,历史的纬度和文学的视野历来休戚相关。“文学”和“历史”总是在文学创作和文论建设的各个时段产生着不同的恩怨和纠结。从19世纪的历史主义思潮(传统历史主义或旧历史主义),20世纪初的反历史主义思潮(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再到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新历史主义”,文学在穿越历史隧道时的种种际遇,使新历史主义成为学术界众说纷纭的话题。
本着呈现其真实面貌和原汁原味的宗旨,在我国,关于新历史主义的很多著作皆为译介性质的论文集,或被作为某种理论现象加以综述。这为研究新历史主义的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明晰的背景。虽然在不断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对新历史主义的个别问题已经探讨得十分深入细致,在宏观把握上也正力图触及其理论全貌,但对于新历史主义的若干核心问题仍然缺乏有针对性地深层阐发。本文将着重从方法论意义和实践操作的层面,从新历史主义的宏大理论中撷取最有价值的学术热点,力求从研究对象、学术品格、批评实践等重要问题上纵深挖掘新历史主义的理论深意,从而对我国新时期文学创作和文论批评作出思考和建议。
全文共有五个部分,分别是:一,引言:行走于历史的隧道二,新历史主义的学术兴奋点三,新历史主义的叛逆气质四,新历史主义在我国的操作实践五,结语:足音永不消逝
在引言里,本文从对历史的思考锲入,梳理性地阐述了新历史主义的兴起、新历史主义与传统历史主义或者叫做旧历史主义的比较、以及新历史主义对我国文学创作、批评应该起到的作用和价值,从而将问题铺展开来。
第二部分则紧扣新历史主义理论本身,从新历史主义思潮中撷取极具创新性和研究价值的理论支撑点。分别论述了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观,新历史主义对待文化的“边缘化”策略,以及新历史主义文本在“人”的叙述过程中的突围。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新历史主义的学术品格对我国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启示,揭示了它的叛逆精神之后隐藏的理论钙质和创新血性。它对历史和文学的双重冒险,实际上正是它实现价值重建的愿望:历史在文学中的回归,文学对人性的观照。
第四部分主要从我国文学“创作”和“批评”两个方面入手,相互结合并论证新历史主义对我国文论建设的积极影响,说明它们之间的良性互动可以促成一种文论观的成熟,并分析了新历史主义可能会造成的负面效应。
第五部分总结了新历史主义的理论价值及其对我国文学创作与文论批评的启发,展望了诗学与政治学、文化与个体、古代与当代等多方面因素在历史的大场地中积极对话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