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4年中国接入互联网以来,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信息产品的快速迭代,居民信息消费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成为居民消费领域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中国经济面临持续的下行压力,信息消费在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高效益转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中国各地区在资源禀赋、社会经济环境、消费文化观念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同时随着时间演变,居民信息消费在时间与空间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因此,居民信息消费的时空特征如何演变、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作用机制是什么,值得从理论与实证上展开深入研究。
目前针对居民信息消费的研究,内容上多集中于居民信息消费现状、特征及城乡与区域差异等方面,对于信息消费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较少;研究方法上,多采用传统时间序列或普通面板模型,忽略了居民信息消费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导致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误。因此,本文从实证视角出发,对中国省域层面居民信息消费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本文开展过程为:首先,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基础上,对信息消费概念、特征进行总结,对居民信息消费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并从理论视角对影响居民信息消费的主要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探索;之后,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整体及省域层面2000-2017年居民信息消费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其后,构建影响中国居民信息消费的普通面板回归模型及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省域居民信息消费影响因素及其时空异质性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研究的主要结论为:
(1)2000-2017年间,中国居民无论是信息消费总量还是人均信息消费支出均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年均增长率达14%;与此同时,信息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2007年交通通讯支出超越文教娱乐支出成为信息消费的主体部分,并于2010年后趋于稳定,占比保持在55%左右。
(2)居民信息消费分区域看,东部地区居民无论是在信息消费总量还是人均信息消费支出均显著高于中西部,但人均信息消费增长率低于中西部,表明中西部地区信息消费增长有着更大潜力;城乡方面,城镇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显著高于农村居民,但增长率不及农村居民,农村信息消费具有较好的发展态势。地区间信息消费差异表现上,相对差距在逐渐缩小,绝对差距逐渐增大,且地区间差异贡献率经历了由区域内差异为主导逐渐转变为区域间差异为主导,之后二者差异逐渐趋于平衡。
(3)中国省域层面居民信息消费空间特征呈现为显著的东部沿海地区高值集聚和西部地区低值集聚特征及异质性。居民信息消费重心迁移轨迹呈现出东西“拉扯”之势,2000-2004年表现为“回旋”变化,2004-2008年向东偏移,2009-2017年则向西回归,表明初期东部地区发展领先,但后期中西部信息消费潜力逐步释放。
(4)中国省域居民信息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表明,居民受教育水平、劳动力人口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移动电话拥有量以及城镇化水平对居民信息消费多为正向促进作用,但在不同时期及不同地区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强度有所不同。具体体现为: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具有“门槛效应”,其对信息消费的作用强度与方向与是否达到“门槛”有很大关系;劳动力人口占比、收入水平、移动电话拥有量为影响信息消费的正向因素,越到后期其作用愈凸显;信息产业发展和城镇化水平对信息消费前期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在后期作用减缓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目前针对居民信息消费的研究,内容上多集中于居民信息消费现状、特征及城乡与区域差异等方面,对于信息消费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较少;研究方法上,多采用传统时间序列或普通面板模型,忽略了居民信息消费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导致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误。因此,本文从实证视角出发,对中国省域层面居民信息消费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本文开展过程为:首先,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基础上,对信息消费概念、特征进行总结,对居民信息消费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并从理论视角对影响居民信息消费的主要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探索;之后,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整体及省域层面2000-2017年居民信息消费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其后,构建影响中国居民信息消费的普通面板回归模型及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省域居民信息消费影响因素及其时空异质性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研究的主要结论为:
(1)2000-2017年间,中国居民无论是信息消费总量还是人均信息消费支出均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年均增长率达14%;与此同时,信息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2007年交通通讯支出超越文教娱乐支出成为信息消费的主体部分,并于2010年后趋于稳定,占比保持在55%左右。
(2)居民信息消费分区域看,东部地区居民无论是在信息消费总量还是人均信息消费支出均显著高于中西部,但人均信息消费增长率低于中西部,表明中西部地区信息消费增长有着更大潜力;城乡方面,城镇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显著高于农村居民,但增长率不及农村居民,农村信息消费具有较好的发展态势。地区间信息消费差异表现上,相对差距在逐渐缩小,绝对差距逐渐增大,且地区间差异贡献率经历了由区域内差异为主导逐渐转变为区域间差异为主导,之后二者差异逐渐趋于平衡。
(3)中国省域层面居民信息消费空间特征呈现为显著的东部沿海地区高值集聚和西部地区低值集聚特征及异质性。居民信息消费重心迁移轨迹呈现出东西“拉扯”之势,2000-2004年表现为“回旋”变化,2004-2008年向东偏移,2009-2017年则向西回归,表明初期东部地区发展领先,但后期中西部信息消费潜力逐步释放。
(4)中国省域居民信息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表明,居民受教育水平、劳动力人口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移动电话拥有量以及城镇化水平对居民信息消费多为正向促进作用,但在不同时期及不同地区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强度有所不同。具体体现为: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具有“门槛效应”,其对信息消费的作用强度与方向与是否达到“门槛”有很大关系;劳动力人口占比、收入水平、移动电话拥有量为影响信息消费的正向因素,越到后期其作用愈凸显;信息产业发展和城镇化水平对信息消费前期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在后期作用减缓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