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翻译历来以其独特的艺术性和复杂性而备受关注,它不仅是语言和字面意义上的转换,而且要求忠实再现原文学文本的艺术现实,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美感享受,这就决定了文学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活动。再创造是文学翻译的核心,关系到文学翻译的成败,没有再创造就没有文学译本的再现和生成。阐释学作为一门对于意义的理解与解释的哲学理论,所关心的问题与翻译研究联系十分紧密。本文拟从伽达默尔现代阐释学中有关理解的几个核心概念——“偏见”、“视域融合”等入手,浅析文学翻译的本质是艺术的再创造这一特征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傅东华先生是第一位将美国畅销小说“Gone with the Wind”(《飘》)翻译介绍给中国读者的翻译家。长期以来,翻译界对他这部译作的评价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本文以阐释学翻译理论为基础,对傅东华先生的译作《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力求得出较为客观的评价。除引言和结语外,全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介绍了阐释学翻译理论的发展概况,奠定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二章论述了文学翻译的定义及翻译过程,并进一步对再创造的概念、文学翻译过程中再创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论述;第三章为本文的重点,运用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重点论述了其“偏见”、“视域融合”等观点,并以此为基础论述了再创造在翻译过程中的必要性、可能性和表达过程中对再创造“度”的把握;第四章以傅东华先生的译本《飘》为例,从“视域融合”的角度浅析傅东华先生通过增加、省略、转换等翻译方法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并从译者当时的社会文化及历史背景出发分析了文学翻译过程中再创造的“偏见观”因素。从而论证了再创造并不意味着译者随意自由的发挥和对原作的完全叛逆,而是在忠实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在遵循译语语言和文化的基本规范的基础上美的创造;结语部分对全文作了回顾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