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病,抗凝、溶栓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法,尿激酶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溶栓制剂,不同的药物剂量、用药途径、用药时间,疗效也随之不同,但现在对于尿激酶的用药剂量及途径没有统一的标准,因而,本研究拟探讨尿激酶不同剂量及给药途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的影响,进而寻找一种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合适方法。方法:将80例入院患者分为四组,A组:大剂量局部给药组,尿激酶100万单位溶解在250 m1生理盐水中,用止血带扎住患肢大腿根部,通过患肢足背浅静脉途径给药,每天1次,6d为1个疗程:B组:大剂量全身给药组,尿激酶100万单位溶解在250 ml生理盐水中,通过上肢浅静脉途径给药,每天1次,6d为1个疗程;C组:小剂量局部给药组,尿激酶50万单位溶解在250 m1生理盐水中,用止血带扎住患肢大腿根部,通过患肢足背浅静脉途径给药,每天1次,6d为1个疗程;D组:小剂量全身给药组,尿激酶50万单位溶解在250 ml生理盐水中,通过上肢浅静脉途径给药,每天1次,6d为1个疗程。同时对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本组80例患者中,年龄≥40岁有73例,占总体百分比的91.2%;近期手术史20例,占总体百分比的25%;严重外伤14例,占总体百分比的17.5%;长期制动12例,占总体百分比的15%;恶性肿瘤4例,占总体百分比的5%。2、A组(大剂量局部给药组)患者20例,治愈12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100%。3、B组(大剂量全身给药组)患者20例,治愈8例,好转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4、C组(小剂量局部给药组)患者20例,治愈7例,好转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5、D组(小剂量全身给药组)患者20例,治愈5例,好转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55%。A组、B组、C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与D组相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之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常有一定的诱因,年龄、近期手术、长期制动、严重外伤、恶性肿瘤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危险因素,同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无明显诱因。2、大剂量尿激酶溶栓可以取得良好的溶栓效果,但同时也增加了出血的风险,在应用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时,应进行风险和效益的评估,溶栓过程中严密监测凝血功能,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及时停药或减少用药剂量,确保溶栓过程的安全。3、经患肢远端浅静脉给药,辅以近端浅静脉压迫,可取得良好疗效,同时,其方法简单、无创、医疗费用低,适合各级别医院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