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晚期子宫颈癌治疗的临床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huangcheng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宫颈癌是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的恶性肿瘤,严重影响女性健康。发展中国家由于卫生条件落后,不能有效的开展子宫颈癌筛查,大多数就诊的子宫颈癌患者诊断时已为晚期,预后较差。子宫颈癌的诊治策略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期子宫颈癌的治疗最主要的方式是广泛性全子宫切除,而且早期子宫颈癌的预后较好。晚期子宫颈癌患者的诊疗是目前临床面临的难题,而根据最近国际妇产科联盟的年度报告,局部晚期子宫颈癌(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 LACC,FIGO分期IB2-IIA期)相较早期子宫颈癌,更容易出现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预后较差。LACC严重威胁广大女性的健康及生命,成为妇科肿瘤学家必须要面对的一项挑战。为了探索能够改善LACC患者生存预后的治疗方法,已开展了化疗、放疗、手术治疗以及多种治疗方式结合的大量相关研究,以期寻找一种能够获得最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治疗方案。近年来,术前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开始应用于LACC患者,既往研究发现术前NACT可以有效的局部控制肿瘤,缩小肿瘤从而降低手术难度并提供手术机会,降低远处转移的风险。NACT联合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治疗LACC的方案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尤其是放疗设备及专业人员缺乏的发展中国家更具有优势。但是,NACT对LACC患者的治疗依然是充满争议。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子宫颈癌指南并不推荐对LACC患者使用NACT治疗方案。但是FIGO指南明确建议术前NACT是LACC患者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案。因此,我们开展了一项有关LACC患者接受多种NACT方案的回顾性研究,探讨了NACT对LACC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今后更合理地选择病例、优化NACT方案,获得更好的NACT治疗效果,并探讨了为LACC的治疗方案提供新的理论基础。第一部分国内外子宫颈癌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主题剖析目的:利用可视化的方法评价中外文子宫颈癌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现状,为我国子宫颈癌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开展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主要中外文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2018年4月4日。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出子宫颈癌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研究,用BICOMS 2分析软件对关键词、作者及其单位进行抽取和整理并生成共现矩阵和词篇矩阵,利用Net Draw 2.089和g CLUTO 1.0分别绘制网络关系图和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子宫颈癌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数量呈由递增到递减的趋势,26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作者参与了研究的发表,主要作者分为10个主要的合作团体,研究机构团队较少,且合作不紧密,研究主题主要有4个。(2)国外宫颈癌系统评价/Meta分析最早出现在1975年,2014年的文献量最多,载文量最多的期刊为Gynecologic oncology和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高产的作者极少,研究主题分为4个。结论:中外文子宫颈癌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数量较少,总体呈由递增到递减的趋势,参与研究的团体众多,研究机构团队较少,机构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各团体、团队之间的合作仍需进一步增强。研究主题不多,仍需进一步开拓新的研究方向。第二部分局部晚期子宫颈癌患者多种新辅助治疗的应用及疗效评价目的:评价局部晚期子宫颈癌(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 LACC)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NACT)的临床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以2011年1月与2017年12月间在兰州大学第一、二医院和甘肃省人民医院妇产科接受NACT、临床病例资料完整的LACC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做了回顾性分析。分析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收集LACC患者的基本人口特征、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组织类型、治疗前肿瘤最大直径、新辅助化疗方案等临床参数,分析不同化疗疗效者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期,进而评估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共有五种NACT方案。600例LACC患者纳入本项回顾性研究。研究发现:(1)600例LACC患者中,NACT有效者445例(其中完全有效32例,部分有效413例),总有效率为74.2%(445/600),完全有效率为7.2%(32/445);(2)NACT疗效与LACC组织类型密切相关,宫颈鳞癌有效率为77.79%(386/495),显著高于腺癌(P=0.000);(3)新辅助化疗疗效与患者年龄和治疗前肿瘤最大直径无显著相关性(P>0.05);(4)600例纳入的LACC患者中,全部病例随访资料完整。采用Log-Rank方法比较NACT的不同反应的LACC患者生存情况,NACT有效组总体生存率显著增高。结论:术前新辅助化疗均能够显著缩小肿瘤,在鳞状细胞癌的治疗过程中更加明显;新辅助化疗方案临床疗效与局部晚期子宫颈癌的病理类型显著相关,鳞状细胞癌对新辅助化疗的反应较好;新辅助化疗有效的局部晚期子宫颈癌患者联合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第三部分新辅助化疗紫杉醇+卡铂方案联合子宫颈癌根治手术治疗局部晚期子宫颈癌的临床疗效目的:评估紫杉醇+卡铂新辅助化疗方案联合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手术治疗局部子宫颈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纳入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临床分期IB2-IIA的LACC患者,接受紫杉醇+卡铂新辅助化疗,NACT后追加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手术为实验组(NACT组),同时期直接手术治疗的IB2的LACC患者为对照组(PRS组),分析TC方案的副作用、耐受性及临床疗效。结果:NACT组,总体有效率为70.3%。15.7%患者完全有效。分化越好的子宫颈癌对NACT越敏感(P=0.011)。临床最常见的副作用是骨髓抑制(51.7%)。平均随访期为44个月(6~75月)。NACT有效者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期与直接手术的患者以及新辅助化疗不敏感的子宫颈癌患者相比明显延长。结论:NACT有效的局部巨块型子宫颈癌患者,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期更好。第四部分ERCC1表达水平预测局部晚期子宫颈癌患者联合放化疗效果的初步研究目的:ERCC1表达在许多肿瘤部位是铂类耐药性的分子标志物,但在子宫颈癌患者中尚未得到很好的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测量在一个大样本的局部晚期子宫颈癌治疗的患者中肿瘤ERCC1水平,以及其与肿瘤临床结果的意义。方法和材料:对260例局部晚期子宫颈癌患者进行治疗,对所有患者的石蜡病理切片进行ERCC1检测。通过统计分析,确定ERCC1状态与无进展生存期(PFS)和5年总生存率(OS)的意义。结果:大多数患者有FIGO II(n=119,45%),肿瘤大小中位数为5厘米。总体生存率与肿瘤大小,预处理前血红蛋白状态,FIGO分期相关。此外,肿瘤ERCC1状态与无瘤生存期和总体生存率相关。ERCC1状态在多变量分析中与无瘤生存期和总体生存率相关性并不显著。结论:在采用根治性联合放化疗局部晚期子宫颈癌患者中,肿瘤分期、肿瘤大小和预处理前血红蛋白水平与患者无瘤生存期和5年生存率有显著的相关性。单变量分析认为ERCC1水平似乎对这些患者的预后有影响,但多变量分析结果认为ERCC1水平不是独立的相关因素。
其他文献
中国主题公园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这个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国内主题公园应在不断借鉴和吸收他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彰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变化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
<正> 笔者在美国华盛顿访问进修期间,有机会接触到台湾能源界人士和有关资料,了解到一些台湾电力发展情况,现整理成文,供能源科技和管理工作者参考。一台湾电力工业最早于188
现代信息、网络发展变革的节奏在日近加快,人们和网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联系正逐步打破传统的面对面或纸书信函方式,在从事商事、经济往来中邮件、微信等
<正> 台湾有水电、火电和该电,以火电为主。1990年电力总装机为1 688万kW,其中水电256万kW,火电918万kW,核电514万kW。1990年电力总发电量为823.5亿kW·h。其中水电81.7亿kW
<正> 台湾的电力工业基本上由台湾电力公司独家垄断经营,除台电外只有少量的企业自备电厂和热电联产,台电的供电能力约占90%,自备电厂占10%。因此,台湾关于电力的统计数据均以
大学生选修体育舞蹈的动机很多,有外部动机、内部动机、间接动机和直接动机。本文通过以问卷调查、访谈交流等方法对选修体育舞蹈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学习体
针对某轻型商用车后横向稳定杆与备胎干涉问题进行分析,在保证整车角刚度需求的前提下,根据布置空间匹配设计新型后稳定杆结构,应用OptiStruct求解器进行求解,选取合适的横向
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的开放,民办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在增加的同时学籍异动的人数也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本研究结合我校为例,对2014年9月至2017年1月总共五个学期
目的:调查不同虚证分型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营养状况、焦虑及抑郁状态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连续采集2012年10月—2016年10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