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就业影响着区域人才资源的配置和分布格局,对国家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以及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推行和大学生文化、就业等价值观念的变化,大学生就业流向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对国家社会经济、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及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政府、社会、高校等与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有关的各个主体采取怎样的举措,以实现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与区域经济、高等教育、社会需求的和谐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选择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作为研究对象,提出大学生就业流向的引导策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和对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等相关理论,首先对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找出我国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影响因素;然后,通过实证方法分析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问题的成因,并在全文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引导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策略,以期实现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健康均衡发展,使其与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相适应,逐步转向良性循环。文章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通过对部分高校大学生实际就业区域流向、各地区大学生实际流向、各区域大学生数量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以及区域内国家投入与大学生流入状况的统计数据分析,总结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特征,及其对国家、区域社会经济和大学生发展的积极、消极影响,分析目前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带来的弊端,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和要解决的问题。(2)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相关理论,分析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影响因素,建立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驱动体系。大学生就业区域的基础环境以及用人单位的条件构成的外部拉力、家庭因素对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构成的外在推力以及大学生个体就业的区域偏好形成的内在动力共同构成了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动力机制和驱动体系。指出大学生个体、用人单位、政府和高校是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驱动力的主体,他们单独或者互相组合而形成不同的驱动力的作用主体。(3)在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驱动体系的基础上,使用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因素分析、回归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SEM)等统计分析方法对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确定了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17个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强度,论证了这17个影响因素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尤其是基础环境中各因素、基础环境各因素与用人单位因子中的因素存在显著的相关。(4)对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成因模型。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是由区域吸引力、成才机会和社会资本共同决定的,区域吸引力、成才机会和大学生自身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相互作用,促成了大学生最终的就业区域流向。在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成因模型框架下,对区域吸引力、成才机会和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17个影响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影响路径和影响机理。(5)在上述分析及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存在的问题,从区域吸引力、区域成才机会和大学生的社会资本三个方面着手,按照政府、社会、高校和毕业生四个作用主体的不同职责和在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提出相应的引导策略和保障措施。文章研究成果为各主体引导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提出了可行的思路和方法,为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问题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