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集合预报初始扰动准确描述大气运动的不确定性是集合扰动构造的关键问题,合理的扰动应能合理反映大气运动状态的预报误差特征。现有集合初始扰动方案难以合理表征高分辨集合扰动信息,导致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扰动结构难以合理描述。本文基于GRAPES-REPS集合预报系统,针对其初始扰动结构和振幅与预报误差一致性偏弱的问题,结合不同空间尺度天气系统预报误差特征,将表征预报不确定性的集合扰动与表达观测和分析不确定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合预报初始扰动准确描述大气运动的不确定性是集合扰动构造的关键问题,合理的扰动应能合理反映大气运动状态的预报误差特征。现有集合初始扰动方案难以合理表征高分辨集合扰动信息,导致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扰动结构难以合理描述。本文基于GRAPES-REPS集合预报系统,针对其初始扰动结构和振幅与预报误差一致性偏弱的问题,结合不同空间尺度天气系统预报误差特征,将表征预报不确定性的集合扰动与表达观测和分析不确定性的资料同化分析增量有效结合,分别构造了定常局部分析约束函数w1,准适应性局部分析约束函数w2和自适应整体分析约束函数w3,实现对初始扰动中不合理信息的识别和调整,最终研究提出了改善集合初始扰动质量的分析约束方案。然后,从集合扰动、离散度以及扰动能量的结构与演变特征、降水预报效果等角度综合考量不同分析约束扰动方案的效果,表明自适应整体分析约束方案的一般适用性。结论如下:(1)表征观测不确定性和分析不确定性的分析增量能合理反映中小尺度天气系统预报误差结构和振幅,与集合扰动描述的预报不确定性较好吻合。(2)基于分析增量和集合初始扰动结构及振幅特征建立的分析约束方案能够有效吸收分析不确定性信息,可有效消除不合理的虚假扰动信息,具有良好的优化调整作用;自适应分析约束方案不仅可有效解决扰动连续性不足的问题,而且对初始扰动的改善效果最优,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一般适用性。(3)不同方案分析约束调整后,风场与质量场预报扰动的结构和振幅得到了合理改善,与预报误差的发展和演变更加一致,降水预报的效果也更加贴近实况。同时,其离散度和扰动能量的增长与演变特征更加合理,其中自适应整体分析约束方案的改善效果尤为突出。(4)自适应整体分析约束方案可有效改善区域集合预报的性能。对基本物理量的扰动能量结构、离散度与均方根误差结构及两者一致性均有明显改善;该方案对温度变量的预报与观测一致性的改善明显,对高度并未起到改善作用;另外,对集合预报可信度和可辨识度均有较好改善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选取2008-2020年的34个南方季风区暴雨事件,对比NCEP_FNL及TIGGE_EC对于暴雨过程的预报结果,以确定南方季风区暴雨的预报误差来源。在此基础上基于WRF模式,采用NCEP_FNL及TIGGE_EC两种初始场得到的预报结果(分别为WRF_FNL、WRF_EC),探究初始误差对南方季风区暴雨预报技巧的影响,深入研究2008年以来我国南方季风区内暴雨的预报误差来源区域及变量,主要结
本文将Morrison双参数云微物理方案引入到GRAPES_Meso(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_Meso)模式中,对2017年10月8日至12日和10月23日至28日两次系统性层云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采用敏感性试验,研究不同云凝结核(CCN)数浓度变化对中国东部地区云的宏微观物理量及云辐射强迫的影响。通过Morris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增温剧烈,北极增暖往往与中纬度大陆冬季的低温寒潮事件有密切联系,但中高纬度反位相的地面温度异常变化并不总是同时发生,有必要深入研究其中的物理过程和机制。本文利用欧洲中心的ERA5再分析资料,基于湿等熵大气经向质量环流理论,提出了在逐日时间尺度上大气质量环流干、湿分量的分离方案,揭示了大气质量环流干、湿分量与中高纬度地面温度异常的联系,主要结论如下:WB_M和WB_D分别用于表
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61-2012年逐月降水资料,使用经验正交分解方法、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波活动通量、Rossby波波源等统计诊断方法,结合数值模式模拟,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春季平均降水的主模态、其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特征及其物理过程。结论如下:(1)中国东北地区春季降水的气候态大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东南部,降水量向西北方向逐渐递减,最小值分布在内蒙古地区东部、黑龙江西南
GPS掩星反演产品弯角和折射率包含大量有价值的大气边界层信息。已有研究表明,折射率和弯角的梯度变化可以用来判别边界层高度。但是,GPS无线电信号在低层大气容易出现多路径现象,这就会给弯角和折射率带来很大的反演误差。用局地波谱宽度(local spectral width,LSW)和折射率的垂直梯度可以为GPS掩星资料在边界层应用提供一种可行的质量控制方案。将无线电探空资料与COSMIC掩星资料时空
冬季气温除了季节平均外,其显著的季内起伏对国民生活及经济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利用1959~2018年观测及再分析资料,阐述了北半球中高纬冬季气温季内起伏特征,探讨了其与AO/NAO季内转向的联系。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冬季气温的前、后冬转向在北半球中高纬普遍存在。东亚区域气温时空分布表现为全区一致的前冬暖(冷)、后冬冷(暖),方差贡献达31.1%。环流场上表现为欧亚遥相关型波列从前冬12月的
本文利用1979-2020年的观测及其他再分析资料,探讨了 ENSO和IOD对澳大利亚在南半球冬季和春季降水的影响及物理机制。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1)澳大利亚南半球冬春季降水异常与ENSO有显著相关,ENSO主要影响澳大利亚东部和东北部地区降水。当El Nino发展时,会激发出向南半球的PSA波列,其在澳大利亚东部和东北部地区配合地面环流形成较强的下沉运动,同时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存在冷海温异常,导
本文利用CWRF(Climate Extension of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区域气候模式对长期气候模拟试验和回报试验的结果,选择了多种主要的气象资料,对东亚冬季气候态、东亚冬季风以及不同类型ENSO背景下东亚冬季气候特征进行模拟和预测评估,模拟和预测评估的时间范围分别为1979-2016年、1991-2020年,主要结论如下:(1)CW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内南北异常进退对东亚季风区天气气候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NCEP/DOE的逐日再分析资料、NOAA的逐日向外长波辐射资料,运用回归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基于西太副高次季节经向活动指数,研究了次季节尺度上西太副高经向位置的异常变动特征及其相联系的大气低频演变物理过程,进一步探讨了西太副高经向位置低频振荡的可能物理机制,最后评估了 NECP的第二代气候预报系统(CFSv2)对西
作为气象研究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暖区暴雨的动力学一直为学界所关注。本文基于新近研发的多尺度子空间变换(MWT)以及基于MWT的局地多尺度能量学分析和正则传输理论,对2018年5月上旬我国华南地区和2012年7月下旬华北两地发生的两次特大暖区暴雨事件进行研究以了解其多尺度动力过程。主要结论如下:(1)首先将原始物理量场重建到三个尺度子空间:背景流子空间、准双周振荡子空间和暴雨子空间。重构场上可以很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