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采用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印染废水,研究了不同处理区段CODcr、pH值、色度等指标的去除效果。经过处理后,出水主要污染物指标达到了省一级排放标准。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适合处理印染废水。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不同区段污泥的外观形态,发现各区段污泥样品的菌群附着在胞外聚合物(EPS)上生长,主要以各式各样的杆状菌和球状菌为主。该活性污泥能够形成好的污泥絮凝体,絮凝沉降性能很好,适合处理高色度的印染废水。应用甲醛-NaOH、H2SO4和戊二醛法提取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不同处理区段污泥的EPS,结果表明甲醛-NaOH法对EPS的提取效率最高,其次是H2SO4法,而戊二醛法的提取效率最低。随后通过改变pH值、EPS投加量和CaCl2的投加量,研究了其对EPS絮凝性的影响。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不同处理区段污泥EPS组分结构,结果表明EPS由多糖和蛋白质和少量核酸组成,且不同处理区段污泥EPS的红外光谱峰型基本一致,表明生存环境的差异可能没有引起EPS中多糖、蛋白质等特性有机物结构的变化。采用GC-MS分析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不同处理区段的有机污染物。整个处理工艺共检出有机污染物80种,其中烷烃类33种,羧酸类1种,脂类6种,醇类3种,醛、酮类2种,酰胺类13种,苯及酚类11种,其他类22种,印染废水经过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后,废水的特征污染物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解,其中44种被完全去除,未被去除的大部分是烷烃类物质。应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分析了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印染废水的不同处理区段溶解性有机物的三维荧光特性。结果表明印染废水有5个荧光峰,即高激发波长类色氨酸,高激发波长类酪氨酸,UV腐殖质,可见区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经过处理后总荧光强度降低了88.96%。荧光峰C、D、E完全被消除,而荧光峰A和荧光峰B荧光强度分别降低85.49%和83.66%,说明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对于印染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利用PCR-DGGE技术研究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印染废水过程中的各处理区段微生物菌落结构,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区段所含微生物种类丰富,菌落演替明显。通过切胶、测序研究了不同处理区段的优势菌群。PseudomonasstutzeriDF1SA属于假单胞菌属,BacillussubtilisstrainLY-001抗逆性强,能够在废水处理中形成优势菌群,Zoogloeasp. UNPF74属于动物菌胶属,能够形成菌胶团,而Thalassobius mediterraneus属于α-变形菌纲,Beta proteobacterium NIO00091, Uncultured beta proteobacterium clone DSEP98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 strain NB Y57都属于β-变形菌纲,是废水处理的重要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