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篇使用图书情报学工具对1998-2020年间CSSCI来源期刊(不含扩展版)中的纪录片研究文献进行描述、回顾与反思的论文。笔者通过文献阅读和观察发现,迈入新世纪以来的纪录片学术研究在诸多方面均呈现出一些持续已久的症结,这些现象自上世纪90年代起就已经被研究者发现,但尚未有研究者针对性地展开过深度透彻的讨论、分析和挖掘,对纪录片研究的批评自2012年后便不再受到重视。通过本研究的执行,笔者认为:支撑起知识地图的研究者大多倾向于独自写作,学术场域中普遍匮乏对话与交流,但从机构的中观层面来看,一个核心的学术共同体正在形成;样本文献所建立起的纪录片研究知识图谱虽成果丰富、规模庞大,但其结构尚未形成界限清晰和多中心节点的分化形态,且呈现出对实践极强的依赖性;自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纪录片批评所带来的西式话语和文艺范畴的讨论模式对近20年的纪录片学术生产活动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社会科学理论方法的介入和各级人文社科基金资助为纪录片研究增添了动力和指引。在绪论中,笔者为保证样本选择的权威性、代表性和合法性,选择了中文社会科学期刊索引(CSSCI)作为筛选样本的标准,通过对自建国以来的国内纪录片研究进行的简要述评为研究设计构建了详细的类目和标准。对于研究方法的选择,笔者批判性地分析了 CiteSpace等知识图谱工具近年来被引入人文社科研究领域所引发的争论以及工具本身的优势与劣势。笔者综合以上信息选取了内容分析、科学计量和文献法综合运用的手段,制定了本研究需要追赶的最高目标,即采用一种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视角,从期刊文献和学术生产的视角来审视世纪之交以来的纪录片研究活动。第一章“谁在研究:空间维度中国内纪录片研究的学术生产场域”主要运用作者合作网络分析、机构合作分析以及内容分析对研究者数量、研究者所属机构性质、研究者发文数量等类目的统计情况描绘当前纪录片研究主体的分布情况。纪录片研究领域中的合作与竞争情况如其他已发表的知识图谱在可视化中别无二致,研究主体间尚未形成广泛的合作但形成了三种主要的学术生产合作关系,绝大多数研究者对纪录片的关注仿若“蜻蜓点水”,仅50余位研究者长期固守阵地并形成了专门的研究倾向和自我风格;机构间的合作从表面来看相对密切,但因为观念差异存在着南北学派分野的可能;而学术研究中的业界参与一直持下降趋势,学院派和业界的话语权难再保持平衡。第二章“研究什么:时间维度中纪录片研究的知识结构与前沿动向”主要从历时性的角度,运用关键词的共现与聚类、突现值分析、中心度分析等功能以及内容分析对各年各期刊发文数量、研究面向、研究对象等信息的统计对样本文献进行系统性描述,从图谱中可以看到纪录片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比较混乱,但从新议题和研究面向的出现来看,国内的纪录片研究也在努力地迈向规范化;部分期刊在2010年前后开始出现了社会科学视野下的纪录片研究,笔者对十个研究领域内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简要总结和述评。同时,纪录片的研究领域中出现了纪录片文本主体性松动的趋势。第三章“如何研究:国内纪录片研究的理论来源与方法工具”主要运用文献共被引分析以及内容分析法对研究方法和基金支持情况的收集,从研究执行的角度考察纪录片学术生产活动。而国内纪录片研究的理论来源和话语选择仍然是西方经典影视理论,文本细读等方法也仍然是纪录片研究中最为常见的方法,量化方法正在逐渐被简单地使用,各级基金项目支持也强力地影响了纪录片学术研究的走向和质量的精进。结语部分将基于绪论中的猜想展开总结,检视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思考本文如何成为当代纪录片理论体系建构的参考以及进行后续研究的可能。当前我国纪录片产业和学术研究都正处于建国后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如果缺乏系统性、多层次的理论予以指导,行业恐怕难免会重蹈本世纪初逐渐远离国家传媒舞台中心的覆辙。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纪录片学界和业界都不再是80年代的襁褓孩童,尤其是当下纪录片研究已经如日中天地进入了青年时代,它正需要如同价值观一般的“理论”为其自身发展提供充足的精神指引,一场轰轰烈烈的即时反思和理论寻踪是必要而迫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