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关于如何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探讨日趋增多。前期研究指出,自然环境恶化很大程度归因于制造业部门非环境友好型的运营模式。近年来,中国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规模的扩大引发了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这使得中国政府承担了巨大的环境治理压力。前期研究更多从宏观和中观视角分析如何减少环境污染,但微观视角下的企业生产行为将直接决定污染物排放规模,而这种行为的根源可以追溯至企业内主管环境保护事务的最高层管理者(本文称为环境管理者)对于减排问题所持有的心理动机。关于这一视角,国内外研究都缺乏系统的关注。据此,本文将基于“主动行为理论”的研究框架,并针对企业环境管理研究存在的不足,分析环境管理者主动减排行为的前因及绩效。本文选择中国制造业企业内部最高级别并且对于环境保护事务具有最高决策权的环境管理者作为调研对象,通过构建一个被中介的调节模型,逐步回答以下问题:(1)环境管理者对于减排问题所持有的心理动机能否促进其开展主动减排行为?(2)企业内外部情境因素(包括内部可利用的资源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激励)如何调节心理动机对于主动减排行为的影响?(3)主动减排行为如何影响企业绩效?(4)根据所识别的主动行为一般特征,分别检验心理动机和情境因素对于不同特征主动减排行为的影响。关于具体的心理动机,基于“主动行为理论”下的常见心理动机内涵以及企业内环境管理行为所暗示的个体心理状态,本文识别出环境管理者的角色广度自我效能(将其划分为角色内自我效能和角色外自我效能)和责任感(将其划分为责任感建立和责任感协调)可能将引导其主动减排行为。为回答以上问题,本文首先收集了2112篇发表于1934-2017年关于组织内主动行为的文献作为样本,运用共引分析方法展示出主动行为领域的研究网络。基于对重要文献的识别,构建了主动行为的一般分析框架,该框架包含了关键的行为前因、行为特征及行为绩效,进而作为本文研究假设构建的理论基础。关于主动行为的一般特征,根据前期研究对于该行为常见外在表现的描述,本文认为这种行为在事务发展过程中会递进性地展现出自发性、变革性和前瞻性特征。基于理论分析,本文通过探索性案例初步验证了主动行为的分析框架在减排事务中的适用性。大样本企业调研数据的描述性分析表明,相比于环境管理者的心理动机,其主动减排行为水平较低,这暗示了他们的心理动机可能并未充分转化为现实中的主动行为。实证分析表明,角色广度自我效能和责任感均显著改善了主动减排行为,但企业内部可利用的资源仅正向调节了角色外自我效能对于主动减排行为的影响,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激励仅正向调节了责任感建立对于主动减排行为的影响。这说明相比于情境因素,环境管理者的心理动机对于改善其主动减排行为所发挥的作用更加强烈。此外,主动减排行为显著改善了企业运营绩效、战略竞争力和环境绩效,但高水平的绩效更加依赖于行为前因要素发挥推动作用。进一步,本文分别检验了心理动机和情境因素对于自发性、变革性和前瞻性减排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变革性和前瞻性减排行为,心理动机对于自发性减排行为的积极影响更加强烈。企业内外部情境因素中,只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激励能够正向调节心理动机对于自发性和变革性减排行为的影响。由此判断,相比于从事短期内的减排任务,关注具有战略性特征的减排行为对于心理动机和情境因素的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总体来看,虽然中国制造业企业环境管理者对于减排问题所持有的心理动机能够促进其主动减排行为,但这种动机并未达到较高水平。此外,关键情境因素并没有很好地激励心理动机向主动减排行为的转化。对此,本文将基于测量题项的内容,从心理动机、企业内部资源、外部激励和企业股权属性等视角分析如何改善环境管理者的主动减排行为水平。本文创新点主要如下:第一,扩展了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前因要素的考察范围,从心理动机的视角分析为什么环境管理者会主动从事环境保护活动。此外,本文将关键情境因素设置为心理动机与主动减排行为之间的调节变量,这有助于公正地界定情境因素在环境管理中的价值。第二,本文将“主动行为理论”系统地应用于企业环境管理领域,识别了可能决定环境管理者主动减排行为的关键心理动机,这丰富了环境管理研究的指导理论。具体体现为,本文的研究假设覆盖了心理层面、情境因素、行为表现及行为结果,全面分析了环境管理者的心理动机如何发展为减排行为绩效。第三,根据前期研究关于主动行为常见外在表现的描述,本文将这种行为的一般特征归纳为自发性、变革性和前瞻性,并分别检验心理动机和情境因素对于这三类减排行为的影响。这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理解不同阶段的减排活动对于其前因要素的差异化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支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