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互联网在我国逐渐普及。从早期的拨号上网到光纤宽带及近来的移动数字互联网,互联网成为推动技术变革、文化变革的重要力量。在中国,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不仅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而且深刻改变、塑造着青年文化及生活方式。与互联网技术相联的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兴起,反映了中国青年生活方式变革的重要趋势。离开网络,很难对青年文化进行深入考查。与互联网的技术发展阶段相对应,网络文化内容的发展也可大致分为早期以文字为主的论坛贴吧模式,到后来以图片、视频为主的门户网站模式,再到近来以视频、直播为主的富媒体模式。至2017年,中国约有7.5亿网民,且青少年群体的网络普及程度远超其他年龄段群体。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网络文化始终处于主流文化视野之外,并且就其创造与创新的主体来说,它较大程度上属于青年文化,即玛格丽特·米德所说的“后喻文化”与“同喻文化”。在网络文化中引导风格的不是老年文化、中年文化,而是青年亚文化。亚文化一词与主流文化相对应,主要是指与主流文化不一致的边缘、弱势的文化内容。亚文化理论认为,每个复杂社会内部都包含着许多亚文化,每一亚文化都有自已不同于主流文化的独特目标与价值,它们反映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及价值取向。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欧美爆发青年运动,青年亚文化成为一种突出的“代际文化”现象。欧美青年人通过社会运动反抗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不平等及教育弊端,反对战争,要求种族、年龄、社会性别的平等。他们通过摇滚乐、超短裙、流行音乐等方式表达自已,形成以独特亚文化语言为载体的新的诉求。在这场社会运动结束后,前卫、逆反、丰富、具有创新力的亚文化内容,转化为欧美社会日常生活方式的流行风格,形成了与大众消费、商业化流行创新相结合,不断寻找前卫、变化风格的青年亚文化潮流。这一潮流客观上推动了西方大众消费文化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西方大众消费生活方式向全球传播,欧美青年亚文化风格也传向世界其他地方,中国青年亦深受其影响。在此期间,国内外的亚文化研究与青年研究始终紧密相连。网络文化具有个体性、多样性、虚拟性、平等性、选择性等特征,使青年网络亚文化开始兴起。作为互联网技术的先锋使用者与拥护者,青年人不仅成为网络文化最早的拥护者、接受者,而且将自身原有的亚文化内容与网络亚文化内容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青年网络亚文化。这一过程十分迅速,在当下呈现“爆炸式”的飞速发展状态。这使得当今青年网络亚文化出现了众多新的现象,从而呈现出全新的特点,并承担了新的社会功能,即个体社会化。个体社会化,是社会化的一部分。个体社会化是特定群体社会化的选择性、分散性、个体性过程与方面。在数字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技术特点加强了代际间、群体间、个体与个体间的差异性。在青年网络亚文化不断发展中,个体社会化具有新的意义与地位。主流社会学的社会化理论关注社会化个体内在的意义塑造与人格的完整。在研究青年网络亚文化现象时,在研究网络亚文化发展中的个体社会化选择时,文化功能是指对文化意义、文化塑造的反思与追问。本文聚焦于中国青年网络亚文化的最新发展,对其新特点及个体社会化的取向、功能进行相关考察,通过运用亚文化理论及相关的社会学理论研究当代中国青年网络亚文化新现象;通过对青年网络亚文化参与者的访谈与个案分析,力求获取一种具体的、深入的、个性的经验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