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完全美拉德反应产物常用作食品风味料,但其理化性质不稳定,难以维持风味增强的效果。美拉德反应中间体在常温下理化性质稳定,用其替代完全美拉德反应产物便能够实现食品新鲜风味的受控形成。天然多酚可以与美拉德反应中间体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抑制褐变,具有作为美拉德反应中间体水相制备示踪剂的潜力。本文研究了甘氨酸-木糖美拉德反应模型体系中间体的水相示踪制备方法,分析了多酚类化合物鞣花酸与靶向中间体相互作用抑制褐变的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褐变抑制剂介导的美拉德反应中间体示踪机制及热加工色泽受控形成”(320018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美拉德反应中间体热加工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形成机制”(3217233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完全美拉德反应产物常用作食品风味料,但其理化性质不稳定,难以维持风味增强的效果。美拉德反应中间体在常温下理化性质稳定,用其替代完全美拉德反应产物便能够实现食品新鲜风味的受控形成。天然多酚可以与美拉德反应中间体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抑制褐变,具有作为美拉德反应中间体水相制备示踪剂的潜力。本文研究了甘氨酸-木糖美拉德反应模型体系中间体的水相示踪制备方法,分析了多酚类化合物鞣花酸与靶向中间体相互作用抑制褐变的示踪机制,进一步对鞣花酸干预下美拉德反应体系关键特征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建立调控美拉德风味形成的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采用二阶段变温美拉德反应,以美拉德反应褐变程度(A420)作为评价指标,筛选得到鞣花酸是美拉德反应褐变抑制效果最佳的多酚,能够示踪美拉德反应中间体的形成。进一步确定鞣花酸作用靶向中间体临界形成条件为初始pH 7.4,羰氨比2:1,90℃水相反应90 min,且当鞣花酸添加量为5 mmol/L时示踪效果最佳。通过研究热处理过程中鞣花酸对反应体系中不同成分变化规律的干预作用,发现鞣花酸并不能与反应物木糖和甘氨酸反应,其示踪作用的靶向物质为甘氨酸-木糖美拉德中间体Amadori化合物。根据二阶段变温美拉德反应确定的Amadori化合物临界形成条件,进一步采用热反应-真空脱水耦联技术高效制备甘氨酸-木糖Amadori化合物。研究真空脱水反应时间对Amadori化合物产率的影响,确定90℃条件下常压水相反应80 min后真空脱水反应10 min使Amadori化合物的产率最高,达到88%。在此条件下制备Amadori化合物,并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纯度为99.6%的产品,结构表征分析确定其相对分子质量为207,分子式为C7H13NO6,在水中有5种同分异构体。对鞣花酸抑制美拉德反应褐变、示踪甘氨酸-木糖Amadori化合物的机制进行研究,建立鞣花酸/Amadori化合物热反应模型体系,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剖析了热处理过程中Amadori化合物及其降解产物甘氨酸的浓度在鞣花酸干预下的变化规律,对鞣花酸与Amadori化合物相互作用产物进行了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飞行时间串联质谱仪检测,发现鞣花酸内酯键水解后再通过亲核加成反应与Amadori化合物形成了加合物,确定鞣花酸与Amadori化合物的加合作用抑制Amadori化合物的降解并且影响了再生氨基酸的形成。进一步通过分析鞣花酸干预下Amadori化合物热降解产物1-脱氧糖酮、3-脱氧糖酮、乙二醛、丙酮醛的浓度变化规律,阐明了鞣花酸加合作用下Amadori化合物稳定化阻碍α-二羰基化合物形成从而抑制美拉德褐变的有效机制。在甘氨酸-木糖Amadori化合物大量形成的时刻向体系中加入鞣花酸,鞣花酸与Amadori化合物形成大量加合物,抑制了 Amadori化合物向类黑素的转化,形成的美拉德反应产物色泽最浅,达到示踪Amadori化合物水相形成的目的。由于鞣花酸良好的褐变抑制作用,将鞣花酸与美拉德反应中间体组合可以研发浅色美拉德反应风味料,拓宽美拉德反应产物在食品风味强化方面的应用。然而,鞣花酸与中间体的相互作用也会对美拉德风味的形成产生影响,且对吡嗪的形成的影响最显著。鞣花酸对吡嗪的形成既能够产生抑制作用,也能够产生促进作用,且鞣花酸的这种干预作用对添加时机具有显著的依存性。在Amadori化合物大量累积的阶段加入鞣花酸能够明显抑制吡嗪的形成,而在Amadori化合物形成前与降解后添加鞣花酸可以提高吡嗪产率。进一步研究了鞣花酸干预甘氨酸-木糖美拉德反应体系中吡嗪类物质形成的机制,明确了鞣花酸通过捕获Amadori化合物,抑制Amadori化合物的降解,从而抑制吡嗪类物质形成的途径。进一步对鞣花酸干预下甘氨酸-乙二醛和甘氨酸-丙酮醛模型体系美拉德反应吡嗪的形成规律进行研究,发现鞣花酸在热反应中能够发生自身氧化成为醌类物质,促进二氢吡嗪向吡嗪的转化,且随着鞣花酸添加量增加,吡嗪形成浓度提高,进一步证明了鞣花酸的氧化反应促进吡嗪形成的有效机制。鞣花酸在Amadori化合物生成累积期加入反应体系中,鞣花酸对Amadori化合物的捕获作用,抑制了吡嗪的形成;在美拉德反应初始阶段和美拉德反应后期Amadori化合物降解后加入鞣花酸,由于鞣花酸自身的氧化促进吡嗪的形成,据此提出阶段式美拉德反应调控吡嗪形成的新方法。
其他文献
具有细胞保护作用的食物成分是机体对抗营养失衡、环境应激,增强细胞恢复力的重要物质基础。亲电化合物作为食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活性成分,可通过共价修饰生物功能大分子上的亲核位点,发挥正向生物活性或负向生物毒性作用。目前,食源亲电化合物的判别、筛选、评价缺乏系统研究,细胞保护性亲电化合物的分子特征研究尚不充分。本课题通过自主构建食源亲电化合物数据库,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建立预测模型来判别亲电化合物的正向/负向
脂肪是母乳中重要的成分,为婴幼儿提供约50%的能量。甘油三酯是母乳脂肪的最主要成分,约占98%。前期本团队研究结果显示,母乳甘油三酯具有特定的结构,即脂肪酸在甘油三酯碳骨架上的位置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母乳中棕榈酸主要是以1,3-二不饱和脂肪酸-2-棕榈酸酯(UPU)的结构存在,而且母乳中富含大量的中长碳链甘油三酯(MLCT)。这两种甘油三酯对于婴幼儿脂肪消化的影响还鲜有报道。基于此,本论文首先
乳酸是酸奶的主要功能成分之一,可以作为一种信号分子,通过其特异性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R)81调控脂肪组织中脂肪分解作用。GPR81在肝脏中高表达,而肝脏是最重要的脂质代谢器官,但乳酸/GPR81在调节肝脏脂质代谢中的作用尚不明确。因此,本实验通过在野生型(Wild type,WT)和GPR81基因敲除(Knockout,KO)小鼠中建立禁食
纳米模拟酶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因成本低、易制备、稳定性好等优点成为新一代生物酶替代品。纳米模拟酶的类过氧化物酶和类氧化物酶特性在各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在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方面,纳米模拟酶也获得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但是目前基于纳米模拟酶的农药检测方法通常需要生物酶的介入,存在易受环境影响、农药检测种类受限等不足。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基于农药分子对纳米模拟酶的直接抑制作用,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
辣椒素是一种来源于辣椒的生物碱,也是食品调味料辣椒的主要活性成分。近年来辣椒素在各类肿瘤细胞中均展现出良好的抗癌效果,其潜在的药理活性受到了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世卫组织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癌症发病率持续升高,癌症死亡病例数量也在不断突破历史极限。甲状腺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ncer,ATC)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肿瘤,因其失分化(干性)状态抵抗现有疗法,导致ATC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于老年人群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全球近600万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目前临床上用于PD的药物只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长期使用会导致患者在PD的晚期出现一系列运动并发症,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更大的不便。因此,筛选毒副作用小和神经保护作用强的天然神经保护剂用于预防或缓解PD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壳寡糖(Chitosan oligosac
近年来,食物过敏在全球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性食品安全问题之一,对食物过敏患者造成了沉重的生理和心理负担。另一方面,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对清洁、高产能的新型蛋白资源提出需求,比如昆虫蛋白、微生物来源蛋白、基因工程表达蛋白等新型蛋白资源或生产技术。然而这些蛋白存在致敏性风险,会对食物致敏风险管理带来新的挑战,致敏性评价将成为保证未来食品安全的基础。目前用于评价食物致
脱支酶(Debranching enzymes,DBEs)是一类能特异性水解支链淀粉及相关多糖中α-1,6-糖苷键的水解酶。在淀粉加工过程中,DBEs有效水解淀粉底物中的α-1,6-糖苷键,与其他淀粉酶协同作用可显著提高淀粉的转化率,降低生产成本。DBEs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葡萄糖、麦芽糖、环糊精及抗性淀粉等产品。普鲁兰酶和异淀粉酶是目前研究最多的DBEs,两者具有不同的底物特异性。普鲁兰酶的底物特
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期,血糖下降,肌糖原几乎耗竭,运动表现降低。酮体作为一种天然、快速且高效的营养补剂,近些年来已成为体育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系统梳理酮体补剂应用于竞技运动的研究进展,主要结果如下:(1)补充酮体可通过节约糖原提高耐力运动表现及认知表现;通过促进糖原合成提高运动后恢复能力。但因研究对象、补充类型与剂量及运动测试方式(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等)等因素导致研究效果不一致。(2)
细菌感染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抗生素的成功开发有效控制了细菌感染性疾病,但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耐药菌的出现,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光动力疗法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治疗细菌感染的新兴疗法,但大多数光敏剂通常处于“常开”的激活状态,且缺乏细菌靶向性,易对正常组织造成非特异性损伤。此外,氧气(O2)耗竭和光的穿透深度有限等因素严重限制了光动力疗法的效率和临床应用。化学动力疗法是一种依赖于内源性过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