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英属殖民地新加坡经过林德宪制与新马合分、一步步迈向独立建国的过程中,作为新马华人在新加坡自主创办的华文大学——南洋大学被逐步纳入到国家教育的轨道。对南洋大学创立与改制过程的考察,不仅可以有助于思考冷战语境下新兴国家的高等教育与国家建构的关系,亦可有益于管窥意识形态对抗对东南亚新兴国家建构的影响。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参考文献四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说明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学术史回顾、研究的问题、方法和依据。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分析南洋大学成立的背景。二战前新马华文教育是中国国内政治的延伸,华文学校里充满了中国意识。这与战后英殖民者所推行的“马来亚”国家意识相互冲突。长期备受歧视的华语社群把维护华族文化和华文教育作为对殖民政治的回应。第二章叙述南洋大学从倡议到创办的过程及华人建立南洋大学的目标。为了解决高中生的升学问题,促进华语社群融入居住地及实现培养华人精英、参与新兴国家的建构、提升社群话语等目标,华语社群领袖陈六使倡议创办南洋大学。尽管该倡议得到新马华语社群各阶层的支持,但是无论是英殖民政府、马来族群还是英语教育者都持强烈反对态度。新马各群体对南洋大学态度的差异揭示了它们对马来亚国家建构的不同目标。因美国势力的介入,南洋大学终于成功创立。而创校之初的“林语堂事件”对南洋大学的发展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第三章论述新马合并中南洋大学的“马来亚化”历程,时间跨度从1955年到1965年。期间,新加坡经历了从殖民统治迈向林德宪制、新马合并和新马分家的过程。为了获得独立,新加坡政府积极推动新马合并。南洋大学师生也通过校内外的一系列行动培养马来亚国家意识,表达对即将成立的马来亚国家的效忠。出于冷战思维,执政当局把包括南洋大学在内的华文学校与共产主义联系在一起。反共的林有福政府为了从英国人手中获得自治权,严厉镇压华校教师和学生领袖。此外,在对南洋大学“马来亚化”问题的解读上,政府与南洋大学的立场迥然不同,各执己见:当局认为,南洋大学只以华文作为教学语言将被非华族群认为是一所种族大学,不利于“马来亚化”国家建设;南洋大学的学生则认为对马来亚国家的效忠在于投身马来亚国家的建设,而不在表达的语言,政府改变南洋大学的教学用语旨在消灭民族教育。在此基础上,执政当局与南洋大学主要围绕着南洋大学的学位问题展开长期博弈。博弈的最终结果是,中央政府和新加坡政府以“亲共反国家”的罪名逮捕南洋大学的学生、关闭学生会、重组南洋大学理事会,清除其“左倾”意识形态。此后,政府从根本上控制南大的行政权。第四章主要论述新加坡独立建国时期,南洋大学“新加坡化”的历程。在“生存的政治”指引下,人民行动党政府致力于把新加坡朝向非共、多民族国家的方向,确立“双语”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自1966年起,南洋大学开始学制和课程改革,从领导层到学生都逐渐“新加坡化”。新加坡政府1968年对南洋大学学位的承认,成为其被纳入新加坡国家教育轨道的标志。结语部分总结全文,提炼文章观点,指出了论文的不足之处,并对后续深化本选题的研究进行力所能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