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通过建立免疫缺陷大鼠发酵支原体(Mf)和梨支原体(Mpi)感染模型,使用红霉素和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其治疗效果,从而明确上述二种药物对免疫缺陷大鼠发酵支原体和梨支原体感染的疗效。
方法:
1.培养基改良的SP4.培养基。
2.标准菌株来源已知标准对照菌株Mf(ATCC19989即PG-18)、Mpi(ATCC25960)由东南大学医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提供。
3.菌液的制备将保存于-20℃的冻干菌株接种2ml改良SP4培养基中,置于37℃,5%CO2孵箱中复苏,待菌株至最佳生长期,取0.2ml菌液接种于1.8mlSP4培养基中,以此方法传3代,待支原体生长期至对数期收集离心后的沉淀物,并每次进行菌落计数,备用。
4.实验动物与分组
4.1 免疫缺陷大鼠模型的制备60只清洁级SD大鼠,隔日腹腔注射环磷酰胺50mg/kg/d,共3次,制备免疫缺陷大鼠。
4.2 实验组将上述免疫缺陷大鼠随机分为6组(n=10),组1和组2分别为Mf、Mpi感染组,组3和组4分别为Mf、Mpi感染红霉素治疗组,组5和组6分别为Mf、Mpi感染左氧氟沙星治疗组。各组大鼠均腹腔注射相应支原体,同时,各治疗组大鼠分别肌肉注射红霉素或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
4.3 对照组准备14只正常大鼠为对照,随机分为2组(n=7),组7为正常大鼠Mf感染对照组,组8为生理盐水对照组。组7大鼠腹腔注射Mf,组8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5.各组大鼠观察及死亡率比较观察各组存活大鼠只数,比较死亡率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6.大鼠血液培养以及支原体的再培养各组大鼠均进行血液普通培养以排除其他细菌感染。另外,各组大鼠死亡均进行血液及其器官组织(心、肝、肺、脑、肾)的支原体再培养。
7.血清细胞因子检测大鼠临死前心脏无菌采血,治疗组与对照组存活大鼠同样心脏无菌采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TNF-α、IL-1β、IL-6和IL-10,比较组间差异。
8.电镜标本的制作与观察:分别取死亡组大鼠的心、肝、肺、肾和脑等重要脏器组织经2.5%戊二醛和1%锇酸双重固定,丙酮梯度脱水,Epon-812环氧树脂包埋,RMC-PT超薄切片机切片,半薄切片光镜定位于组织实质细胞部分,超薄切片经铅-铀双重染色,H-7500透射电镜下观察,拍片。存活大鼠处死后亦取上述脏器以相同方法制作标本观察。
9.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对测得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数据处理。
结果:
1.感染组与药物治疗组的死亡率比较:经确切概率比较,与Mf、Mpi感染组相比,Mf、Mpi感染红霉素治疗组的死亡率显著降低(P<0.01);与Mf、Mpi感染组相比,Mf、Mpi感染左氧氟沙星治疗组的死亡率显著降低(P<0.01);而两种药物治疗组进行相应比较,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各组大鼠重要脏器的超微结构观察:电镜下观察,见Mf、Mpi感染组大鼠各脏器损伤严重,表现为心肌纤维不同程度溶解;肝脏炎性反应明显,肝细胞线粒体结构破坏,肺泡空泡样改变,细胞的脱落、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破坏、核固缩,脑组织严重水肿,脑细胞空泡样改变;而各治疗组大鼠的组织结构明显改善;正常大鼠Mf感染对照组动物器官超微结构病变较轻;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各脏器结构正常。
3.感染组大鼠和治疗组及对照组大鼠的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比较:Mf、Mpi感染组大鼠血清TNF-α、L-1β、IL-6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大鼠Mf感染对照组,而IL-10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大鼠Mf感染组。与各自药物治疗组相比,Mf、Mpi感染组大鼠血清TNF-α、L-1β、IL-6的含量明无明显差异,而IL-10的含量明显升高。
4.大鼠血培养及支原体再培养结果:动物实验后,各组死亡大鼠的血液及脏器组织支原体再培养,可见相应支原体菌落生长,而普通血培养未发现其它细菌生长。存活大鼠的血液及脏器组织的支原体培养结果为阴性。
结论:
1.发酵支原体和梨支原体感染免疫缺陷大鼠能引发全身性感染,造成大鼠多脏器功能损伤,有着极高的死亡率。
2.红霉素和左氧氟沙星可显著降低免疫缺陷大鼠发酵支原体或梨支原体感染的死亡率,减轻重要脏器损伤,治疗效果满意,可作为临床治疗免疫缺陷个体发酵支原体或梨支原体感染的选择药物。但红霉素与左氧氟沙星相比,二者疗效并无显著差异。
3.抗炎因子IL-10在Mf、Mpi感染免疫缺陷大鼠促其MODS发生发展直至死亡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早期使用红霉素或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通过对体内致病菌的杀灭,可减少IL-10的释放,避免MODS的发生,从而达到其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