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脾不统血证的研究是脾虚证实质研究的薄弱环节,脾不统血证可见于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生殖系统等多系统疾病中。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中医崩漏)为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急症、重症、难治之症,中医药对其治疗有一定的优势,脾不统血证为功血的临床常见证型。本课题即以功血脾不统血证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两个方面,系统探讨与研究功血脾不统血证的病理生理基础。 理论研究中,主要从脾不统血证,功血,崩漏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对脾不统血证在古今医案中的疾病分布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证实了脾不统血证在崩漏(功血)病中最常见,并对古医案及现代文献中治疗脾不统血证所用中药进行了统计,古人治疗脾不统血证以补治本为主,故以黄芪、人参、甘草、白术等补脾益气药最常用,现代治疗脾不统血证除以黄芪、白术、党参、当归、阿胶等益气健脾补血治本外,还用三七、仙鹤草、地榆、茜草等止血药治出血之标,标本兼顾。综合起来,治疗脾不统血证的药物包括益气健脾补血治本和止血治标两方面,其药物类似归脾汤和补中益气汤的药物组成,这两个方剂也是治疗脾不统血证的常用方剂。 其次,对功血的诊断标准、发病机理、中医辨证及中西医治疗等进行了详细地论述。功血的发病机理可概括为三方面:①中枢神经系统内大脑皮层、下丘脑、垂体等部位的神经递质、激素的改变,本研究主要探讨脑内β-EP的变化对功血发生的作用;②女性生殖内分泌轴上雌性激素的改变,是功血发生时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③子宫内膜局部的改变,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细胞凋亡的变化,局部内分泌因子的改变,以及局部血管、血液成分的改变等,本研究主要探讨子宫内膜细胞凋亡的变化以及子宫局部和血液PGs以及血液有形成分的变化。现代众多中医学者对功血的中医药治疗进行了临床观察研究,其辨证分型不尽相同,但多数专家的临床经验均证明脾不统血证(气不摄血证)是功血的一个常见而主要的证型。对于功血脾不统血证的治疗,应根据病机益气健脾和止血兼顾,通过文献研究可知,益气健脾药以黄芪、白术、党参等应用较多,而止血药以阿胶、地榆、三七等应用较多。 然后,系统阐述了中医崩漏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与病象及治则治法。崩漏病的病因多种多样,病机包括脏腑损伤、气血失调、冲任受损等方面,其中脏腑损伤包含脾虚、肾虚、心虚及肝郁等,气血失调包含血热,血瘀、气虚等,其病机可归纳为“虚”、“热”、“瘀”。其辨证分型为:实热证,虚热证、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脾虚证、血瘀证。其治疗主要采用“塞流”、“澄源”、“复旧”治崩三法,是崩漏治法的代表。 中医脾脏为后天之本,可以化生气血、统血,又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与出血性疾病的发生及妇女生理、心理和月经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中医脾脏在功血和崩漏的发生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脾不统血证也是其常见证型。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功血的病机和脾不统血证出、凝血系统改变出发,采用劳倦加泻下的脾气虚证模型再加出血因素所造的脾不统血证大鼠模型,结合导师季绍良教授提出采用“益气止血中药复方”治疗功血脾不统血证,设计了三批动物实验。运用放射免疫学、流iy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脾不统血证病理生理基础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式细胞技术、原位杂交结合图像分析等方法,从脑组织POMC基因表达、下丘脑p-EP、女性内分泌调节轴激素、血液有形成分、血浆及子宫前列腺素、子宫内膜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等水平,重点研究功血脾不统血证的病理生理基础,并探讨“益气止血中药复方”的作用效果及机理。 实验一:分为正常对照组、脾不统血证模型组、益气止血中药复方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和小剂量组5组,研究目的为:①探讨不同剂量益气止血中药复方对脾不统血证卵巢激素变化的影响;②探讨不同剂量益气止血中药复方对脾不统血证前列腺素变化的影响;③探讨不同剂量益气止血中药复方对脾不统血证下丘脑p-内啡肽变化的影响。④对比大、中、小不同剂量益气止血中药复方对脾不统血证大鼠模型的治疗效果,选择最有效剂量;⑤初步探讨脾不统血证的病理生理基础。 实验二:分为正常对照组、脾气组证模型组、脾不统血证模型组、出血因素组、去势组、去势+中药治疗组6组,研究目的为:①对比研究脾气虚、出血因素、脾不统血及打破HPOA调控机制等条件下,前列腺素及yOA改变的差异;②探讨脾不统血证模型动物前列腺素的改变;并进一步推测脾不统血证出血的机理;③探讨功血脾不统血证模型动物子宫内膜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变化;④探讨功血脾不统血证出血机制与yOA的关系。 实验三:分为正常对照组、脾不统血证模型组、益气药组、止血药组、益气上血中药复方组、阳性对照药组6组,研究目的为:①探讨功血脾不统血证模型动物脑组织POMC基因表达的变化,及益气止血中药复方对其的影响;③探讨益气止血中药复方对HPOA的影响;③探讨益气止血中药复方对子宫局部血管舒缩因素的影响;④探讨益气止血中药复方对血液系统的影响;⑤应用拆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