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工业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及产业关联效应不断加强,各地的产业集聚区或产业园区呈现不断壮大的趋势。总体来讲产业集聚区或产业园区可以更好地促进地区产业间的合作共生,有利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是园区的发展规模、布局、土地利用方式、产业类型等的不合理规划可能会侵占或者污染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对区域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甚至风险隐患。一旦园区边界划定,产业落地,后期的污染问题和风险问题处理难度将大大增加,或者根本无法改变。为避免或减缓规划区给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带来的潜在危害,2003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将规划环评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随后颁布实施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2009年)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2003年实施,2014年修订),规划环评成为我国预防为主环境保护原则的重要制度安排。但十多年以来,规划环评落地难仍是制约规划环评有效性的突出问题。2016年2月,国家环境保护部专门印发了《关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加强空间管制、总量管控和环境准入的指导意见(试行)》(环办环评[2016[14号),提出了在规划环评中实施空间管制、总量管控和环境准入的框架性要求。但规划环评技术方法和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其中,进一步加强规划环评的空间管制、总量管控和环境准入功能,成为环境管理部门的迫切需求。本文在文献检索和相关法律法规分析的基础上,对生态红线划定的理论方法体系、生态空间划定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城乡规划的理论方法体系进行了研究,进一步构建了规划环评中空间管制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体系。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总结了国内外规划环评中空间管制研究现状,归纳了当前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规划环评中空间管制的概念、目的、作用和原则;(2)将规划区划分为生态空间、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辨析了生态空间和生态红线等相关概念及相互关系;(3)在分析生态敏感性基础上,提出了规划区生态空间划定的具体方法与步骤;制定了空间管制区类型及管制要求;分析了空间管制区与其他功能区的关系;(4)从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角度给出了规划区边界设定的合理性分析方法;(5)建立了规划环评中空间管制技术方法体系框架;(6)结合生态红线与生态空间的划定原则,因地制宜,构建了空间管制区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7)将规划环评中空间管制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应用于石狮市海洋生物科技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划环评空间管制工作实践中。综合多种信息,采用ArcGIS等方法手段分析完成了案例研究区规划环评中空间管制区的划分,并对各空间管制区的划定给出了具体的说明,对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布局提出了优化调整建议。本文构建的规划环评中空间管制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可为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部门和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可提高规划环评的质量,增强规划环评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