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全球光伏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成本与价格快速下降,产业规模持续扩张。我国光伏产业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骄人成绩,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其中,电池生产制造与光伏利用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电池生产制造的发展严重依赖国外市场。此外,生产制环节也呈现不平衡特征,低技术含量的加工组装环节规模过大,核心技术依赖国外,产业呈现低水平规模扩张的态势。近年来,欧美对我国光伏产业发起“双反”调查,产品出口受到较大打压,产业发展不协调问题进一步暴露出来,一些企业由于产品出口受阻,加之光伏电池及组件价格大幅下降,面临着停产和破产威胁,国内光伏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亟需相关政策的调整和优化。 基于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与特征,本文从产业链的视角出发,分九章研究了光伏产业政策问题。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及意义,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对象、问题、思路和框架,以及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界定了本文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和内涵,并梳理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从产业链的视角研究了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特征,以及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环境和就业效应;第四章基于平衡经济增长理论和产业结构测度方法,尝试将这些方法和思路引入产业链的研究中,初步分析了光伏产业链平衡发展问题,并在产业链不平衡发展成因解释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基于产业链发展的链环次序发展形态;第五章从产业链的视角对比分析了我国中央和地方光伏产业政策在目标、施力环节、手段、力度、效果,以及主要问题等方面的差异;第六章分析了光伏产业政策的传导路径和政策实施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我国光伏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定性与定量评价;第七章从产业链的角度梳理了德美日三个典型国家的光伏产业政策,比较了三个国家之间,以及我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政策差异;第八章对我国光伏产业政策的目标和工具选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我国光伏产业政策的调整方向与改进建议;第九章为研究结论与展望。 基于全文的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光伏产业链不同环节在技术壁垒、市场结构、环境友好、投资收益与就业带动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是影响产业发展的基础因素,也是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2)光伏产业链基本特征和企业逐利动力是形成产业链环次序发展形态的关键因素,而政策“越位”和“缺位”则是产业链过度不平衡的重要刺激因素;(3)产业链不同环节发展的经济效应和就业效应差异是中央和地方政策目标不一致的关键形成原因,而地方政府以光伏产品制造环节为主的大力政策干预在促进相关产业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损伤了市场退出机制和淘汰机制的灵敏性;(4)地方政府对光伏产品制造的多样化政策支持,在国内光伏产品以出口为主的背景下,客观上形成了国内产业发展效应的跨国转移,主要包括补贴转移,环境福利转移和就业效应转移;(5)国内外光伏产业支持政策的主要干预环节和干预手段有显著差异,我国光伏产业政策的优化调整方向应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将技术和市场作为中央和地方政策的共同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