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半农是中国小说现代转型期跨文学代际的著名作家。他以独具个性的文学创作和多方面的文学活动沟通了通俗文学、民间文学和五四新文学,他独特的创作实绩也开辟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道路。然而他在小说翻译方面的贡献常被贬低或忽视,因此很有必要研究他的翻译作品,探索其意义及特色。布尔迪厄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哲学家。他在社会学中提出的场域和惯习的概念逐渐被应用到翻译研究中。社会学概念的引用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解释角度以辅助得出更合理、充分的研究结论。本文尝试以此为理论框架,以刘半农翻译《乾隆英使觐见记》为研究内容,探究彼时的场域,惯习以及其与翻译行为的内在联系。正文部分分为三小节,分别从场域,惯习以及惯习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三方面阐述刘半农的翻译行为。第一节介绍当时文化场域的特征,主要包括国情对文化场域形成的影响,对国运的关心,启发民智的用意,还有推广白话的行为。第二节讨论刘半农的私人惯习,介绍他的教育背景、文学天赋及性情分析。第三节叙述刘半农的惯习在《乾隆英使觐见记》翻译中的体现。首先,刘半农的译本选择受场域影响。翻译《乾隆英使觐见记》的时代有不同于以往的特征,社会面对巨大变革,各种改革尝试此起彼伏,旧制度被推翻而新体系尚在酝酿。文学场域围绕着社会场域特征,各种思想意识涌现,对旧传统的彻底否定与铲除取决于人民大众的觉悟,进步的文人知识分子致力于启发民智。刘半农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头人之一,他选择的译本《乾隆英使觐见记》有揭示社会弊病之效,因此翻译此书切合场域特征。其次,《乾隆英使觐见记》的翻译方法显示了刘半农的个人惯习。通过研究分析刘半农的人生轨迹和思想意识,以及友人对他的评价,辨析刘的个人惯习并区别于整体惯习或其他同时代人物。通过译文分析,阐释翻译行为是如何受惯习影响。他的个人惯习包括博才多学,行文诙谐辛辣,灵活机智,对文学的关注点始终坚持不离底层大众,同情并了解下等社会阶层,致力于推广白话,改良民俗文学等,而这些均可在译文中找到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