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混凝-气浮工艺去除水中铜绿微囊藻的试验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mi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量N、P排入水体致使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引起藻类泛滥,对人、畜的饮用水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研究采用混凝-气浮联用工艺对高藻水进行处理。课题以培养的铜绿微囊藻配置试验原水,从混凝剂选择、絮体形态学特征(分形维数D2、平均粒径d、絮体强度SF)、絮凝方式选择以及共聚气浮、二级絮凝的参数优化四个方面研究了混凝-气浮工艺的除藻效果。 研究表明: (1)铝系絮凝剂对其色度、藻浓度的处理优于铁系絮凝剂,聚铝PAC的用量比无机盐铝AS的用量减少70%以上;课题主要针对藻浓度的去除,选用PAC作为絮凝剂。 (2)-级絮凝方式是实践中应避免的方式;二级絮凝在较少的投药量下具有优势;共聚气浮在节能上具有优势。 (3)共聚气浮方式下的参数优化组合为:混合强度G值80 S-1、混合时间90 s、溶气水回流比10%、气浮接触时间75 s、气浮紊动强度G值9.5 S-1;二级絮凝方式下的参数优化组合:快速混合G值500 S-1(60 s)、一级絮凝100 S-1(4min)、二级絮凝20S-1(4 min)、溶气水回流比10%、气浮紊动强度9.5 S-1、气浮接触时间75 s、静置3 min。 (4)絮凝体的形态和强度共同影响气浮处理效果,絮凝方式、投药量、絮凝反应搅拌强度及时间对PAC-MA絮凝体形态和强度有着显著影响。两种絮凝方式形成的絮凝体形态相似时,降速絮凝形成的絮凝体强度更大,抗剪切能力更强;当在最佳操作参数条件下,PAC-MA絮凝体的二维分形维数D2在1.23~1.30之间,平均粒径d在500~650μm之间,强度因子SF(破坏搅拌强度G值和时间分别为107 S-1和1min)在65~78之间,此时絮凝体形态及强度利于气浮,处理效果较好。
其他文献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系生态平衡的重要基础。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过程中都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需要水资源接受大量的污染
本文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在空气中稳定存在的烷基炔钯配合物。这类Pd(Ⅱ)配合物能够引发苯异腈单体“活性/可控”聚合,得到的聚苯异腈具有可控的分子量、较窄的分子量分布和高的立构规整性。非手性的Pd(Ⅱ)配合物还可以通过螺旋选择聚合方法引发光学活性苯异腈单体聚合,生成具有可控螺旋结构的光学活性聚苯异腈。此外,带有羟基的Pd(Ⅱ)配合物可以“一锅法”引发苯异腈和L-丙交酯聚合,生成的聚苯异腈-聚L-丙交酯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司乘对高速公路出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司乘人员提供舒适、畅通、安全的行车环境,是北京市首都公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八达岭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近100年来的海平面变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关于导致变化的原因则存在较大争议,其中不少学者认为主要是由于近百年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作用不断增强引起的,但也有学者认为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透水路面面积不断上升,导致路面径流量增大,携带大量的污染物,并随排水管网进入城市排水系统后进入受纳水体,所以将城市雨水进行适当的净化处理及资源化利
传统的无机和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由于存在重金属离子污染和致癌高分子单体残留水体等安全隐患而逐渐被限制使用。因此,开发安全无毒、高絮凝性、无二次污染的新型絮凝剂,对人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