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量N、P排入水体致使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引起藻类泛滥,对人、畜的饮用水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研究采用混凝-气浮联用工艺对高藻水进行处理。课题以培养的铜绿微囊藻配置试验原水,从混凝剂选择、絮体形态学特征(分形维数D2、平均粒径d、絮体强度SF)、絮凝方式选择以及共聚气浮、二级絮凝的参数优化四个方面研究了混凝-气浮工艺的除藻效果。
研究表明:
(1)铝系絮凝剂对其色度、藻浓度的处理优于铁系絮凝剂,聚铝PAC的用量比无机盐铝AS的用量减少70%以上;课题主要针对藻浓度的去除,选用PAC作为絮凝剂。
(2)-级絮凝方式是实践中应避免的方式;二级絮凝在较少的投药量下具有优势;共聚气浮在节能上具有优势。
(3)共聚气浮方式下的参数优化组合为:混合强度G值80 S-1、混合时间90 s、溶气水回流比10%、气浮接触时间75 s、气浮紊动强度G值9.5 S-1;二级絮凝方式下的参数优化组合:快速混合G值500 S-1(60 s)、一级絮凝100 S-1(4min)、二级絮凝20S-1(4 min)、溶气水回流比10%、气浮紊动强度9.5 S-1、气浮接触时间75 s、静置3 min。
(4)絮凝体的形态和强度共同影响气浮处理效果,絮凝方式、投药量、絮凝反应搅拌强度及时间对PAC-MA絮凝体形态和强度有着显著影响。两种絮凝方式形成的絮凝体形态相似时,降速絮凝形成的絮凝体强度更大,抗剪切能力更强;当在最佳操作参数条件下,PAC-MA絮凝体的二维分形维数D2在1.23~1.30之间,平均粒径d在500~650μm之间,强度因子SF(破坏搅拌强度G值和时间分别为107 S-1和1min)在65~78之间,此时絮凝体形态及强度利于气浮,处理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