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分析ECMWF中心提供的1979年~2010年32年的月平均臭氧总量、臭氧质量混合比、位势高度场及风场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74项环流指数资料。应用趋势分析,突变分析,SVD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北半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大气臭氧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1、臭氧总量在不同纬度带上随时间变化的变化趋势不同,整体是呈一种下降的趋势,但在各纬度带下降趋势的强度不同。在不同季节不同纬度带的年际变化不同,在夏季的年际变化臭氧总量呈一种增加的趋势,其余季节虽然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这种下降趋势变缓并出现了回升的趋势。 2、副高的五个特征指数均有加强的趋势,突变检验表明发生突变的时间均在1993年左右,说明副高是在1993年左右开始加强、北移、西进和面积扩大的。 3、运用SVD方法分析了500hPa位势高度场及臭氧总量场两场的关系,得出副高位势场与臭氧总量场的异类相关场在它们的对应区域,相关系数场是呈反位相的。并且在不同季节的SVD分解表示副高特征的模态不同,春、夏季SVD在第一模态能够较好反映副高的特征,秋冬在第二模态。 4、副高强度指数、面积指数、脊线指数三个指数的强年与西伸脊点偏西年的年份与MK突变检验的突变点后的年份相一致,进一步证明副高是加强北移西进的。对于整层大气而言,臭氧总量变化与副高变化有反相关关系,并且在副高明显变化的区域通过了相关的显著性检验。但在对流层内,臭氧含量的变化与之相反,并且在对流层中下层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5、副高强年赤道辐合带的上升气流与副热带高压带的下沉气流均比弱年强,强年在对流层内的臭氧含量高于弱年的含量。究其原因,除了局地光化学作用外还与副高的下沉输送有关,同理,上升气流的增强可将对流层分解破坏臭氧的物质输送至平流层进而造成臭氧总量的减少,这可能是造成臭氧总量在副高强年要低于弱年的一个原因。 6、通过通量及通量散度分析得出,整体在对流层副高主体范围内副高是臭氧的汇,也就是说造成对流层中下层的臭氧高值中心可能是副高的动力输送造成的,并且副高向下输送的作用在强年要比弱年强。 总体上副高与臭氧变化有着密切而显著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