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部分城市所在地域水资源总量匮乏,经常出现城市供水紧张的局面。然而,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水系统退化现象严重,在气候环境改变与极端天气频繁发生的情况下,城市地区又极易发生内涝灾害。这种"平时水少"与"短时水多"的矛盾,使得改进与转变城市水资源的回用模式迫在眉睫。低影响开发技术作为水资源回用型绿色基础设施,可以有效缓解上述"水少"与"水多"的矛盾。此外,高校校园作为城市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节约用水与防洪减灾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研究水资源回用型绿色基础设施在高校校园的应用意义重大。本文参考《加拿大绿色基础设施导则》、《纽约绿色基础设施计划》、《多伦多低影响开发暴雨管理规划设计导则》、《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等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绿色基础设施、低影响开发、水资源回用等相关理论进行了整理总结;依据加拿大《多伦多低影响开发暴雨管理规划设计导则》,归纳了水资源回用型绿色基础设施的类型、物理适用性及水平衡效益;并对北京典型高校校园地块情况和水资源回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计算了在特定条件下水资源回用型绿色基础设施在北京高校校园中的暴雨径流消减效益与水平衡效益,初探了北京高校校园的水资源回用型绿色基础设施应用策略。本文通过对北京典型高校校园的用水情况及不同条件下降雨量、土壤入渗量、绿色基础设施的应用效益的估算,研究分析了水资源回用型绿色基础设施在北京高校校园水资源回用方面的应用潜力与效益。通过研究可知,在设施效益方面,因地制宜地在北京高校校园建设基于水资源回用型绿色基础设施,可以达到很高的水平衡与暴雨径流消减效益;在设施类型选择方面,适于北京高校校园的水资源回用型绿色基础设施包含雨水收集系统、绿色屋顶、屋顶落水管、渗透系统、滞留池、植被过滤带、透水路面、植草洼地与多孔管系统;在应用策略方面,高校校园教学楼、宿舍楼、住宅楼等建筑密度较高且建筑屋顶汇水面积较大的地块适于应用雨水收集系统;在校园次要道路、支路、园路、停车场等对承重能力要求不高的道路适于应用透水路面;在雨水入渗不影响建筑地基的透水地表范围或大面积绿地地块适合应用渗透系统、植被过滤带、滞留池、植草洼地等雨水滞留、渗透设施。在满足特定条件时,各类水资源回用型绿色基础设施的相互配合会产生更大水平衡效益及暴雨径流消减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