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灾害不可控性、瞬时毁灭性强、次生灾害多样,致使其带来的破坏巨大。尤其山地小城镇,地震灾害频发、自然条件特殊、经济发展水平低等原因使其受地震的影响更大,但建立室外完善的避难场所能极大减少灾害损失。5.12汶川地震巨大损失使得各大城市重视避难场所建设,但山地小城镇相关研究还较为缺乏。因此本文选取雅安芦山县城室外应急避难场所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其设计策略的研究来指导其灾后重建室外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人的避震行为特征会直接影响避难场所的选择和使用效率,因此本文以行为特征为主线展开对室外应急避难场所设计策略的研究。从自然条件、空间布局、基础建设、经济发展等六方面总结出芦山县城防灾避难的特殊性,基于实地调研和访谈分析总结得出芦山县城室外应急避难场所选址无序且安全系数低、规模小且服务半径小、生活空间紧缺且配套设施缺乏、未进行有序开发建设四大现状特点。通过借鉴国内外成熟的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成果和芦山县城自身的特点,提出符合芦山县城自身特点的室外应急避难场所四大构成系统。通过对芦山县城居民问卷调查、访谈及实地走访调研总结出县城居民在4.20地震震时、震后紧急避难、震后中长期避难三个时段的行为特征,进而推出芦山县城居民对地震灾害避难的功能需求。再基于居民的避难行为特征分析室外应急避难场所五大构成系统的问题,基于县城居民避难行为特征提出避难场所的五大设计原则,分别是:安全可达原则、大众化原则、小区域防灾原则、分级布置原则和平灾结合原则。最后基于设计原则和各大系统的问题从宏观方面场地选址和空间布局,微观方面避难场所四大构成系统分别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本研究从行为特征的视角研究室外应急避难场所设计策略,进一步丰富了环境行为学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对芦山县城灾后重建室外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供实践指导意义,并且对于西南地区类似的山地小城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