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建立伴发非交通性颈脊髓空洞脊柱侧凸兔模型基础上,结合影像学动态观察该病理过程中脑脊液循环状态的变化,探讨脑脊液循环变化在脊柱侧凸及其所伴发非交通性颈脊髓空洞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将90只健康日本大耳兔用立体定位仪于C7水平脊髓实质或者中央管内注射25%Kaolin建立伴发脊髓空洞脊柱侧凸模型。分别于造模前及造模后4周、6周、8周、10周、12周末,采用X线片动态观察脊柱侧凸发生与进展情况;同时,于各观察时相点应用相位对比电影磁共振扫描(Phase Contrast cin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PC-cine MRI)动态观察兔脑脊液流速变化。至造模后12周末时,根据脊柱侧凸与颈脊髓空洞发生情况,将实验兔分为四组:脊柱侧凸伴发脊髓空洞组(A组)、单纯脊柱侧凸组(B组)、单纯脊髓空洞组(C组)和无脊髓空洞/脊柱侧凸发生组(D组)四组,并对脑脊液流速变化及脊柱侧凸使用SPSS19软件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脑脊液流速变化与脊柱侧凸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至造模后12周末,死亡10只,余80只兔作为实验观察检测对象。造模后4周、6周、8周、10周及12周末时,在持续观察检测的80只实验兔中,分别有0只(0%)、23只(28.75%)、25只(60.00%)、9只(71.25%)及0只(71.25%)发生脊髓空洞;分别有0只(0%)、26只(32.50%)、23只(61.25%)、10只(73.75%)及0只(73.75%)发生脊柱侧凸。至造模后12周末,在持续观察检测的80只实验兔中,共有44只兔(55.00%)观察到脊柱侧凸并伴发脊髓空洞,纳入A组;15只(18.75%)观察到单纯脊柱侧凸,纳入B组;13只(16.25%)观察到单纯脊髓空洞,纳入C组;8只(10.00%)既未观察到脊柱侧凸也未观察到脊髓空洞,纳入D组。在造模前、造模后4周、6周、8周、10周及12周末时A组脊柱侧凸Cobb角分别是0°、0°、3.2±3.8°、10.3±6.8°、19.3±7.7°25.8±8.4°;B组脊柱侧凸Cobb角分别是0°、0°、3.0±3.4°、9.0±4.5°、14.8±3.5°、19.2±2.9°A组与B组脊柱侧凸比较在造模后10周末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4周、6周、8周、10周及12周末时A组、B组、C组各组枕骨大孔及C7层面脑脊液VUmax与VDmax均逐渐降低,各时间节点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造模前到造模4周末、造模4周末到造模6周末脑脊液VUmax与VDmax降低最明显,造模6周末到8周末、造模8周末到造模10周末脑脊液VUmax与VDmax降低幅度较前逐渐减小,造模10周末到造模12周末脑脊液VUmax与VDmax无明显变化;造模4周、6周、8周、10周及12周末时D组枕骨大孔及C7层面脑脊液VUmax与VDmax降低幅度均较小,各时间节点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B组、C组、D组枕骨大孔及C7层面脑脊液VUmax及VDmax组间比较,A组与B组、A组与C组在造模后6周末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D组、B组与D组、C组与D组在造模后4周末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枕骨大孔及C7层面脑脊液VUmax及VDmax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脊柱侧凸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兔枕骨大孔、C7层面脑脊液VUmax及VDmax与脊柱侧凸进展比较,呈显著相关性(P<0.01);B组兔枕骨大孔、C7层面脑脊液VUmax及VDmax与脊柱侧凸进展比较,呈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1.在伴发非交通性颈脊髓空洞脊柱侧凸兔模型中,脑脊液流速持续降低影响脊髓空洞和/或脊柱侧凸的发生与发展。2.在伴发非交通性颈脊髓空洞脊柱侧凸兔模型中,脑脊液流速持续性降低与脊髓空洞和/或脊柱侧凸的发生密切相关,不同的脑脊液流速变化可能导致不同的病理结局;3.在伴发非交通性颈脊髓空洞脊柱侧凸兔模型中,脑脊液流速持续降低状态与脊柱侧凸的进展密切相关;4.在伴发非交通性颈脊髓空洞脊柱侧凸兔模型中,脑脊液流速变化、脊髓空洞、脊柱侧凸三者相互影响,但在一定的时间有不再进展变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