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恋是个体与特殊他人建立的某种具有特殊意义的强烈的情感联结,个体与当前同伴、亲人、恋爱对象及伴侣间建立起的强烈的情感联结即为成人依恋。个体早期在与依恋对象的长期交互过程中会形成对他人和自我或积极或消极的心理表征,即内部工作模型,这种内部工作模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会影响成人后个体对情绪信息的选择和进一步加工。在应对情绪信息时,不同成人依恋类型的个体其应对策略存在差异,回避型依恋者倾向于采用去激活策略,以此来抑制情绪信息的影响力,焦虑型依恋者倾向于采用过度激活策略,以此来夸大情绪信息的影响力,换言之,依恋特质会影响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从对目标刺激的兴奋过程和对分心刺激的抑制过程两个角度来探讨男女依恋特质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男女依恋者对面孔情绪的注意偏向是否受面孔性别影响。 研究方法:本研究包括三个实验,以情绪面孔作为实验材料,采用李同归、加藤和生修订版的成人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来筛选被试。 实验一:采用2(被试性别:男、女)×2(成人依恋类型:回避型、焦虑型)×2(面孔情绪:高兴、愤怒)的混合实验设计,以性别特征不明显的情绪面孔作为实验材料,通过点探测实验范式来研究男女依恋特质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情况。结果发现:回避型男性被试对愤怒面孔存在注意偏向,偏向机制为注意解除困难;焦虑型女性被试对高兴面孔存在注意偏向。 实验二:采用2(被试性别:男、女)×2(依恋类型:焦虑型、回避型)×2(面孔情绪:积极、消极)×2(面孔性别:男、女)的混合实验设计,以评定后的性别特征明显的情绪面孔为实验材料,通过点探测实验范式来研究男女依恋特质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是否因面孔性别而有所差异。结果发现:回避型女性被试对男女高兴面孔均存在注意偏向,偏向机制为注意警觉;焦虑型女性被试对男女高兴面孔也存在注意偏向,偏向机制为注意警觉;回避型被试对女性面孔注意偏向高于焦虑型被试。 实验三:采用2(被试性别:男、女)×2(依恋类型:焦虑型、回避型)×2(面孔情绪:高兴、愤怒)×2(实验处理水平:实验条件、控制条件)的混合实验设计,实验材料同实验一,通过负启动范式来研究男女依恋特质对情绪信息作为分心刺激的注意抑制情况,以期从对分心刺激的抑制角度来对成人依恋的注意偏向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当高兴面孔作为分心刺激时,回避型男性被试对其存在注意抑制;回避型女性被试对愤怒面孔作为分心刺激时,存在注意抑制,对高兴面孔作为分心刺激时注意抑制不足;焦虑型女性被试对愤怒面孔作为分心刺激时,存在注意抑制,对高兴面孔作为分心刺激时抑制不足。 研究结论: (1)回避型男性被试对愤怒面孔存在注意偏向,偏向机制为注意解除困难,对高兴面孔存在注意回避趋势。 (2)回避型女性被试对愤怒面孔存在注意回避趋势,对高兴面孔存在注意偏向,偏向机制为注意警觉,且偏向不因面孔性别而差异。 (3)焦虑型男性被试对情绪面孔不存在注意偏向或回避。 (4)焦虑型女性被试对愤怒面孔存在注意回避趋势,对高兴面孔存在注意偏向,偏向机制为注意警觉,且偏向不因面孔性别而差异。 (5)回避型被试比焦虑型被试更关注女性情绪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