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牡丹不但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然而由于农业生态条件变化,致使危害牡丹的病害种类不断增加,危害程度逐年加重。调查发现,洛阳地区危害牡丹的侵染性病害达20余种,其中真菌病害是对牡丹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侵染性病害,在整个牡丹病害中占70–80%,已经成为牡丹生产的最大限制因素之一。近年来,在河南、山东等地发现由Pilidium concavum侵染而引起的牡丹红点病是危害牡丹的一种新型病害,为了探讨Pilidium concavum对牡丹的致病机理,为有效的防治病害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对Pilidium concavum产生毒素条件及毒素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 Pilidium concavum产毒条件研究:试验采用振荡培养法测定了培养液、培养时间、培养温度、酸碱度以及碳氮源对Pilidium concavum产生毒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培养液中Pilidium concavum菌在基础培养液中产毒能力最强;在第10天时毒素的浓度最大,随着时间的延长毒素的浓度有降低的趋势;在25℃、pH值为7.5时Pilidium concavum菌产毒能力最强;碳氮源中最适宜产毒的分别是蔗糖和谷氨酸。2. Pilidium concavum毒素致病机理研究:试验通过离体培养法测定了毒素对牡丹叶片的致病性以及毒素对牡丹叶片细胞膜透性、蛋白质、叶绿素、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毒素对离体牡丹叶片处理后出现的病斑在4d后最为明显;用毒素处理牡丹叶片,测定电导率的改变情况表明,毒素对牡丹叶片的细胞膜透性有影响,毒素处理后电导率发生明显改变,随着毒素浓度的增加,电导率增加,即引起细胞膜的透性破坏增加,离子渗透增强;在毒素处理72h-144h后,毒素使牡丹叶片内蛋白质含量升高;72h后的毒素处理发现牡丹叶片体内叶绿素含量一直在降低;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毒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POD(过氧化物酶)、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和CAT(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抑制PPO(多酚氧化酶)和PAL(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