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常被视作中国历史上“宦祸”最为严重的朝代之一,宦官自然也成为明代史研究中的一大热门。
传统史学重视从制度入手探讨历史现象,“宦官”首先是作为一种政治制度而存在,制度的研究当然是“宦官研究”的入门之径了。然而“宦官”又不是一种寻常的制度:它既是国家体制既定的一部分,又是遭到最多诟病和否定的一部分:它又常成为体制中造成分裂和动荡的一种因素。因此宦官制度的研究具有特殊的困难性。就目前宦官研究的现状来看,这一领域虽然成果丰富,但具体制度的研究,仍嫌欠缺与不足。
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明代全朝的宦官制度进行一次新的梳理;并尽可能多地拓宽史料来源,在史料更为全面和准确的基础上,对明代宦官史的一些主要问题及观点予以辨析,加以重新认识。
本文史料应用的特色,主要在两方面:一、第一次全面地利用《明实录》中的宦官史料;二、大量地利用碑刻墓志以及地方志中的宦官史料。本文所插之表计达25个,附表3个,使相关宦官问题眉目清晰、一目了然,为深入的研究提供了“说话”材料。
在史料相对丰富的基础上,本文围绕“宦官职官制度”,从三个层次展开论述:第一章,首先考察宦官组织在其初生阶段的发展规律。通过太祖朱元璋时期内府机构设置的特点,了解“宦权”的基本性质及在国家机构中的地位,这是认识整个明代宦官问题的前提。
第二章,考察宦权在“后祖制”时代的演变。永乐以来,宦官在机务、司法以及兵务等方面的职权得到发展。但“发展”并不意味着只进不退,本文研究认为,在200多年的时间里,宦权表现出相当的波动性,并不沿一条直线前进。
第三章,考察宦官出使及使职化问题。永乐后,宦权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宦官更普遍地被派到地方,并开设众多的内监衙门。宦官“使职”问题是宦官制度变化的一个主要方面,它甚至参与了对明代国家行政体制的改造。本章对所有京外“钦差内监衙门”的废置及影响进行了考证,并开列了详细的沿革及内臣转官表。
最后一章考察明代宦官制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比如考察、迁叙、廪禄、职衔等“内官通例”,以及宦官的规模及其势力等。
本文以全朝宦官制度史为对象,其中对明初内府监局组织形成规律的总结,对司礼监的构成及参预机务的研究,对都知监、文书房、宦官规模的考证,对东厂设置的新认识,以及以镇守内官为中心,提出“三堂体制”的概念,皆为本文创新之处。
本文将宦官放到“内外文武”等多种势力的交互关系中进行动态的考察,认为:明代宦权的发展并非一条上扬的直线,宦官的权势并非不断膨胀,宦官的规模、势力及对政治的影响也远不如人们认定的那样巨大。因此,对明代宦官应该取一个更为平允的历史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