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临床发现的1例疑似绵羊伪狂犬病病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病毒分离鉴定和病理组织学观察。将病料接种BHK-21细胞,细胞出现病变,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证实,所分离的病毒为伪狂犬病病毒,并将其命名为SH1311毒株。在电镜下观察病毒,可见到病毒颗粒呈球形,囊膜表面有大量纤突。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发病羊大脑组织神经元发生广泛性变性、坏死并伴有噬神经现象和胶质细胞增生。对分离株g D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和序列分析,并与国内外伪狂犬病病毒株的同源性进行比较发现,该分离株与上海地区2012年以来分离的猪PRV毒株g D基因的同源性最高,为99.8%~100%,而与2010年上海地区流行毒株相比,同源性只有80.5%。构建的g D基因进化树表明,SH1311分离株与上海地区2012~2015年间分离的7株猪伪狂犬病毒以及国内JS-2012、HNB、HN1201、HLJ8、BJRD、ZJ01毒株属于同一个进化分枝,亲缘关系最近,与欧美以及韩国的流行毒株处于不同的分枝上。为了评估绵羊免疫Bartha-K61疫苗后对SH1311分离株攻毒的免疫保护效力,取6月龄湖羊14只,其中6只接种Bartha-K61疫苗,5只为非免疫组,3只为空白对照组。2周后用SH1311分离株对免疫组和非免疫组湖羊攻毒,对攻毒后试验动物的临床症状、直肠温度、鼻腔排毒及感染抗体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和检测。非免疫组湖羊攻毒后,其中4只出现典型的瘙痒症状,发病率为80%,病死率为100%。用荧光PCR检测攻毒羊鼻拭子,PRV核酸均为阴性,而攻毒后死亡羊只的内脏及脑组织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免疫组羊只攻毒后均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鼻拭子检测PRV均为阴性。研究结果表明用致死剂量的SH1311分离株对疫苗免疫组和非免疫组进行攻毒,疫苗免疫组对PRV的攻毒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为了进一步探讨伪狂犬病病毒对绵羊的致病机制,将7只健康湖羊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5只,对照组2只。用SH1311分离株对5只湖羊进行人工攻毒试验,取发病羊内脏组织用于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化分析。湖羊在攻毒后3 d开始出现症状,第4 d症状进一步加剧,表现为局部奇痒、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废绝等症状,第5 d出现死亡,最终5只湖羊4只发病死亡,1只存活。剖检主要表现为脑膜充血,肺淤血,轻度实变。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大脑、延髓神经元变性、坏死;肺脏呈间质性肺炎病变;脾脏、肾脏出血。免疫组化染色显示,PRV在肝脏、肺脏、大脑、脾脏等器官组织广泛存在,病毒在肝脏中主要存在于库弗氏细胞中,在肺脏中主要存在于Ⅱ型肺泡细胞中,在脾脏中主要存在于巨噬细胞中,而在脑组织中,神经元呈现较强的信号,说明病毒主要存在于神经细胞中。结果证实:PRV对神经组织的亲嗜性以及在神经细胞中复制和传播导致神经元变性、坏死,同时PRV也能损伤肺脏和肾脏组织、导致间质性肺炎病变和肾脏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