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伪狂犬病的病毒分离鉴定及预防控制研究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xpowe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临床发现的1例疑似绵羊伪狂犬病病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病毒分离鉴定和病理组织学观察。将病料接种BHK-21细胞,细胞出现病变,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证实,所分离的病毒为伪狂犬病病毒,并将其命名为SH1311毒株。在电镜下观察病毒,可见到病毒颗粒呈球形,囊膜表面有大量纤突。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发病羊大脑组织神经元发生广泛性变性、坏死并伴有噬神经现象和胶质细胞增生。对分离株g D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和序列分析,并与国内外伪狂犬病病毒株的同源性进行比较发现,该分离株与上海地区2012年以来分离的猪PRV毒株g D基因的同源性最高,为99.8%~100%,而与2010年上海地区流行毒株相比,同源性只有80.5%。构建的g D基因进化树表明,SH1311分离株与上海地区2012~2015年间分离的7株猪伪狂犬病毒以及国内JS-2012、HNB、HN1201、HLJ8、BJRD、ZJ01毒株属于同一个进化分枝,亲缘关系最近,与欧美以及韩国的流行毒株处于不同的分枝上。为了评估绵羊免疫Bartha-K61疫苗后对SH1311分离株攻毒的免疫保护效力,取6月龄湖羊14只,其中6只接种Bartha-K61疫苗,5只为非免疫组,3只为空白对照组。2周后用SH1311分离株对免疫组和非免疫组湖羊攻毒,对攻毒后试验动物的临床症状、直肠温度、鼻腔排毒及感染抗体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和检测。非免疫组湖羊攻毒后,其中4只出现典型的瘙痒症状,发病率为80%,病死率为100%。用荧光PCR检测攻毒羊鼻拭子,PRV核酸均为阴性,而攻毒后死亡羊只的内脏及脑组织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免疫组羊只攻毒后均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鼻拭子检测PRV均为阴性。研究结果表明用致死剂量的SH1311分离株对疫苗免疫组和非免疫组进行攻毒,疫苗免疫组对PRV的攻毒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为了进一步探讨伪狂犬病病毒对绵羊的致病机制,将7只健康湖羊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5只,对照组2只。用SH1311分离株对5只湖羊进行人工攻毒试验,取发病羊内脏组织用于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化分析。湖羊在攻毒后3 d开始出现症状,第4 d症状进一步加剧,表现为局部奇痒、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废绝等症状,第5 d出现死亡,最终5只湖羊4只发病死亡,1只存活。剖检主要表现为脑膜充血,肺淤血,轻度实变。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大脑、延髓神经元变性、坏死;肺脏呈间质性肺炎病变;脾脏、肾脏出血。免疫组化染色显示,PRV在肝脏、肺脏、大脑、脾脏等器官组织广泛存在,病毒在肝脏中主要存在于库弗氏细胞中,在肺脏中主要存在于Ⅱ型肺泡细胞中,在脾脏中主要存在于巨噬细胞中,而在脑组织中,神经元呈现较强的信号,说明病毒主要存在于神经细胞中。结果证实:PRV对神经组织的亲嗜性以及在神经细胞中复制和传播导致神经元变性、坏死,同时PRV也能损伤肺脏和肾脏组织、导致间质性肺炎病变和肾脏出血。
其他文献
本研究开展了洋葱种质资源收集、整理、鉴定和评价等研究,共收集种质资源307份,结合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鉴定评价,挖掘出早熟优质资源35份,中熟优质资源68份,抗逆
目的分析与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患者足部外伤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在2015年2月—2016年2月份所接收的30例足部外伤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所有的
在农业生产中,农户的生产行为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文章采用多水平模型研究农户的生产行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研究的相关结果表明:除了农户的个体特征以外,村庄的
基于广州市主城区水平比例尺为1∶7000和垂直比例尺分别为1∶500、1∶1000、1∶2000的三维建筑模型,在B类边界层中性流条件下进行风洞模拟.利用26个测点、15个高度的西北和东
我们遇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者受困于削减成本的思维模式,他们认为要实现增长就必须彻底变革他们的组织。他们得到的“全局性建议”总是包括:开始变革流程、修改企业愿景、分组制定战略并对企业文化进行调整。他们知道的是:如果一切进展顺利,变革将花费数年的时间才能成型。  但是他们仍旧不清楚的是:他们具体应该如何去做?所有这些努力最终会以怎样的形式促成一个更优秀的组织诞生?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去相信:这些举措难以成
介绍了一种配置有喷水及碎石储热系统的太阳能温室。该温室利用喷水和碎石储热槽对温室内的气温进行调整,用于植物和花卉的栽培。文中对该温室的储热效果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