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三维适形放疗联合TP方案(紫杉醇脂质体+顺铂)化疗的近期疗效及半年生存率。比较全脑放疗同步化疗与全脑放疗至30Gy时再联合化疗的近期疗效、半年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探讨全脑放疗后结合化疗的时机。方法:收集2009年01月至2010年1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肿瘤科符合入组条件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共41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6例;中位年龄60岁,范围为31-84岁;腺癌25例,鳞癌13例,不能分型3例;7例患者的体能状况(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70分,其他34患者>70分;脑转移数多于3个者21例,少于3个者20例;有颅外转移的患者为12例,无颅外转移的患者为29例。根据RTOG独立递归分级指数(RPA)先把41例患者分成3层,然后按放化疗的顺序把每层的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患者全脑放疗并同步给予化疗,B组患者全脑放疗至30Gy再给予化疗。放射治疗均采用三维适形放疗。先对患者进行全脑放疗(PTV1)至总量40Gy/20f/4w,每次2Gy,5次/周。然后重新行CT定位扫描后,缩野对PTV2补量10-20Gy/5-10f,2Gy/次,5次/周,使局部(PTV2)总剂量达到50-60Gy。对于脑转移灶数较多不宜进行补量的患者,适量增加全脑放疗的剂量到50Gy/25f/5w以内。化疗方案采用紫杉醇脂质体135~175mg/m2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3h,d1,顺铂20mg加入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d1~5,21天为一个周期;每次用紫杉醇脂质体前30分钟内给予以下预处理: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mg,肌肉注射苯海拉明50mg,静脉注射西咪替丁300mg,以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化疗2周期后评价疗效,若有效则继续给予第3~4周期化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完成情况,并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半年生存率和毒副反应。统计学方法用Pearson x2检验,Fischer’s确切概率法检验两组资料入组病例的特征,比较两组近期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生存率统计及生存曲线绘制采用Kaplain-Meier法,用log-rank法检测生存率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入组的41例患者中有4例因严重不良反应未完成治疗,其中A组患者因严重的颅高压反应拒绝继续放疗2例,因出现IV度骨髓抑制拒绝继续化疗1例,B组1例病人在治疗过程中身体状况差KPS评分<30,停止治疗。其余37例(90.2%)患者完成了治疗。全部病人均进行随访,无失访病例。除B组因心脏病死亡1例不参与评价,其余36例病人能评价近期疗效。两组的近期疗效为: A组脑转移灶有效率(CR+PR)47.1%(8/17),其中完全缓解(CR)1例(5.8%),部分缓解(PR)7例(41.2%),无变化(SD)6例35.3%,进展(PD)3例17.6%。B组脑转移灶有效率(CR+PR)57.9%(11/19),完全缓解(CR)2例(10.5%),部分缓解(PR)9例(47.4%),无变化(SD)6例31.7%,进展(PD)2例10.5%。两组的有效率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全部41例患者均进行随访,并观察半年生存率,根据Kaplan-Mierer法推算,全脑放疗同步化疗组的半年生存率为60%,全脑放疗至30Gy化疗组的半年生存率为87.2%。经Log-rank检验,χ2=3.27,P=0.06>0.05无统计学差异。A、B两组的半年生存率虽然无统计学差异,但全脑放疗至30Gy后再行化疗较同步放化疗生存率有增高的趋势。评价全部41例患者的毒副反应,两组的毒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和急性放射性神经系统损害,A组和B组发生率分别为90%(18/20)、100%(20/20)、100%(20/20)和76.2%(16/21)、85.7%(18/21)、100%(21/21)。其中两组的2级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55%(11/20)与19%(4/21),经x2检验,P=0.014<0.05,有统计学差异。两组的3级急性放射性神经系统损害发生率分别为50%(10/20)与14.3%(3/21),经x2检验,P=0.016<0.05,有统计学差异。A组和B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和治疗后分别有4例(20%)和5例(23.8%)发生1级肝功能损伤,无2级以上肝毒性发生。结论:(1)采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TP方案(紫杉醇脂质体+顺铂)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和半年生存率。(2)全脑放疗至30Gy可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此时再给予化疗与同步放化疗相比较有提高近期疗效和延长生存期的趋势。(3)全脑放疗至30Gy再联合化疗较全脑放疗同步化疗可减轻患者的毒副反应,病人更易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