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中国开展了一场“文化大革命”运动。这次“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是一场在“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党、国家、人民遭受严重灾难的内乱。由于经济指导思想的错误,加以政治局面动荡,社会秩序混乱,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曲折振荡,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也深受影响。大致来说,1967年至1968年是十年动乱期间破坏最严重的两年,农村局势动乱。1970年到1973年,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农村状况相对稳定。1974年,开展的“批林批孔”运动使经济再次搅乱。1975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社会和经济秩序的破坏得到一定纠正,动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1976年的“反击右倾翻案风”,形势发生逆转,农村状况也急转直下。动乱岁月中的粮食工作受到的干扰和挫折也是相当严重的,尤其是在左倾思想指导下开展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对粮食工作的干扰更为严重。党和政府千方百计保证粮食生产的发展和粮食的基本供应。在“文革”初期多方出台文件,保证粮食工作各方面正常运转。动用军队,扭转春耕被动局面。“文革”中期,召开北方地区农业会议,极力改变“南粮北调”局面,批判极左思潮,调整农业左的政策,坚持《农业六十条》的正确主张,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努力限制“三个突破”,以出养进,做到粮食供需、收支基本平衡。实行粮食一定五年与“四统一”的粮食管理体制。“文革”后期,邓小平主持农业整顿,探讨农业、粮食生产基本问题,抵制错误做法,稳定农村政策。在“文革”十年中,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良种农药和化肥施用量等都有了一定的进展和增长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重视粮食工作,始终强调要抓紧粮食工作,藏粮与民。正是这多种积极因素的综合作用使粮食产量获得相对稳定的发展,在动乱岁月中保证粮食的基本供应,使全国的局势不至于因为粮食问题而更加混乱。在看到粮食工作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应看到粮食工作存在的问题。“文革”粮食产量的增长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缺粮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并且粮食生产的增长,是以牺牲林、牧、渔等业的生产为代价的,农业内部的比例失调,生产效益下降,农民产积极性不高。这也给我国的粮食工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只有在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下,采取正确政策使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再加上科技的支持,粮食工作才可望有较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