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粮食工作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c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中国开展了一场“文化大革命”运动。这次“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是一场在“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党、国家、人民遭受严重灾难的内乱。由于经济指导思想的错误,加以政治局面动荡,社会秩序混乱,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曲折振荡,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也深受影响。大致来说,1967年至1968年是十年动乱期间破坏最严重的两年,农村局势动乱。1970年到1973年,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农村状况相对稳定。1974年,开展的“批林批孔”运动使经济再次搅乱。1975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社会和经济秩序的破坏得到一定纠正,动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1976年的“反击右倾翻案风”,形势发生逆转,农村状况也急转直下。动乱岁月中的粮食工作受到的干扰和挫折也是相当严重的,尤其是在左倾思想指导下开展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对粮食工作的干扰更为严重。党和政府千方百计保证粮食生产的发展和粮食的基本供应。在“文革”初期多方出台文件,保证粮食工作各方面正常运转。动用军队,扭转春耕被动局面。“文革”中期,召开北方地区农业会议,极力改变“南粮北调”局面,批判极左思潮,调整农业左的政策,坚持《农业六十条》的正确主张,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努力限制“三个突破”,以出养进,做到粮食供需、收支基本平衡。实行粮食一定五年与“四统一”的粮食管理体制。“文革”后期,邓小平主持农业整顿,探讨农业、粮食生产基本问题,抵制错误做法,稳定农村政策。在“文革”十年中,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良种农药和化肥施用量等都有了一定的进展和增长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重视粮食工作,始终强调要抓紧粮食工作,藏粮与民。正是这多种积极因素的综合作用使粮食产量获得相对稳定的发展,在动乱岁月中保证粮食的基本供应,使全国的局势不至于因为粮食问题而更加混乱。在看到粮食工作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应看到粮食工作存在的问题。“文革”粮食产量的增长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缺粮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并且粮食生产的增长,是以牺牲林、牧、渔等业的生产为代价的,农业内部的比例失调,生产效益下降,农民产积极性不高。这也给我国的粮食工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只有在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下,采取正确政策使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再加上科技的支持,粮食工作才可望有较好的发展。
其他文献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大法宝,中国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老一
自治县是我国政府体系中重要的行政单元之一。领导干部是自治县科学发展的骨干力量。决策协调是领导干部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活动,也是越来越检验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参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党的十七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党的十八大都对其进行了论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诠释,这充分体
变传统“酒桌文化”为与民同乐的“政治清流”短短三个月雷厉风行的贯彻实施,基层干部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诸多“利好”:领导下基层接待从简,上级开会时间缩短,领导讲话简明扼要
2008年6月.由象山县上报的“石浦一富冈如意信俗”文化项目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浦一富冈如意信俗”有其特别之处。那是海
蒙台梭利作为世界近现代杰出的女幼儿教育家,其很多教育思想至今仍广为流传。本文主要想就蒙氏关于儿童独立个性发展的思想作一些相关思考和论述,并结合当前我国幼儿教育改革
城乡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是广泛存在于城乡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互动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城乡关系理论与实践的艰辛探索从未止步,一路经历许多风雨,既有
“大跃进”时期的红专学校(包括红专大学)可谓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如昙花一现般,随着“大跃进”的失败而近乎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在“大跃进”之前,“红专学校”这样的学校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历史由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迈向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阶段。面对崭新而艰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前行的同时,积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毛泽东
谢子长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在西北地区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西北地区的中国共产党还十分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革命实践经验的幼年时期,谢子长主动担负起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