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对脑血管病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脑小血管病逐渐引起大家重视,而其中微出血的研究更是成为热点。脑小血管病变引起脑微量出血或红细胞漏出产生含铁血黄素沉积,应用梯度-回波T2加权核磁共振成像或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可发现针孔样的低信号。关于脑微出血发病的相关因素还存在明显争议,需进一步研究。目的:通过探讨脑微出血的发病相关因素及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进一步明确CMBs可能的病因和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为脑微出血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脑小血管病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收集入组患者年龄、性别、有无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纤维蛋白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吸烟饮酒史、是否服用阿司匹林,有无脑梗死、脑出血、脑白质疏松、腔隙性脑梗死等相关临床资料。对所有入组患者行SWI检查,将136名入组患者分为微出血阳性组和阴性组;根据CMBs个数分为1级、2级、3级三组;根据脑微出血发生的不同部位分为幕下组(小脑、脑干)、深部组(丘脑、基底节)及脑叶组(额、顶、枕、颞叶);统计MMSE、ADL、Mo CA得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注意、语言、抽象、延迟回忆、定向力各方面得分。结果均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差异性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36名患者中,脑微出血阳性61例,阴性75例。对CMBs阳性和阴性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出高血压、高血压年数、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脑梗死病史、脑出血病史、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脑白质疏松、MMSE、ADL、Mo CA得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注意、定向力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高血压及腔隙性脑梗死病史是脑小血管病患者存在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CMB 2级组与CMB 1级组相比,年龄、高血压年数、血清同型半胱氨酸、MMSE、Mo CA得分存在显著差异。CMB3级组与CMB1级组相比年龄、高血压年数、MMSE、Mo CA、ADL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脑小血管病患者幕下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史是脑深部及脑叶CMB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脑叶微出血阳性与阴性组、深部脑微出血阳性与阴性相比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注意、定向得分有统计学差异。幕下脑微出血阳性与阴性组相比除上述认知域外,尤其在延迟回忆功能存在明显障碍。结论:(1)与脑微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1)高血压病的患者更易发生脑深部和脑叶CMBs,高血压病、高血压年数、入院时收缩压及舒张压增高,均与CMBs发生相关。(2)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患者容易发生幕下脑微出血。(2)脑微出血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1)脑微出血与认知障碍明显相关;(2)不同部位的脑微出血的认知域损害不同:脑叶CMBs和深部CMBs患者在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注意、定向力存在明显障碍;幕下CMBs患者除上述认知域损害外,在延迟回忆方面存在明显障碍;(3)脑微出血个数越多,其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