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精神"一直是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重要命题.它主要体现为创作者将镜头对准人以及与人相关的自然,以影像的方式对人的生存意义进行思考,对人与客观世界(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群体、人与传统、人与历史)的对象性关系进行考察,对人性作深入的揭示,从而体现人的需要、人的困惑、人的价值、人的理想等,以达到关怀人的目的.然而,中国电视纪录片中的人文精神并非一层不变,时代的发展不断给它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具体形态.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纪录片中的人文精神,一反过去政治说教、概念图解的狭隘与伪善,在关照现实层面的基础上将目光投向打工者、残疾人、老人、城市贫民、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家等普通人,实现了个体的挺立.但中国的电视纪录片也存在一定的缺憾:角度雷同、题材狭隘,思考缺乏深刻性和批判性,创作方式也显得相对单一,又多带有模仿性,这些都造成了它再次走入低谷,使其人文精神失落、走样、简单化.因此,只有具备了纯真的心灵、批判的意识和原创性,摄像机才能真正成为电视人倾注人文关怀的神来之笔,纪录作品才能体现出可贵的人文价值,焕发出强大的文化和审美的魅力.与此同时,现代化的高科技体验、后现代的消费模式、全球化的时代背景等当下的时代特点也正在不断丰富着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人文内涵,使其呈现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发展趋势.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人文精神将注重技术与人文的融合,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借助科技的力量,探索以"全方位视听享受"为特征的精神生活;它倡导终极关怀与现实关切的并置,使人文精神从高高的神坛上走下,迈向与商品逻辑紧密相连的世俗生活;它追求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兼容,利用当下经济、技术一体化的大好契机,通过纪录片在全球层面的传播,大力弘扬富有民族特色的人文精神,展示中国浓郁的东方文化与艺术灵光,实现人类文化的交流和互动.总之,当下中国电视纪录片中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建立在现实个体的体验基础之上,强调民族特色、以当下世俗生活为文本、并使之与高科技相融的人文精神.最终,它将融入不断涌动的世界潮流,走向多元化,使人文关怀在各个层次间闪烁出它特有的光彩,并体现出开放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