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释意”理论1为巴黎学派2提出的口译理论(Seleskovitch 1976),影响深远,其中,Deverbalization3为一重要概念。该理论认为,口译活动包含两个过程:其一为代码转换(transcoding),即通过查找双语词汇,将源语的词汇转换成目标语中的对应词汇;另一个过程为“得意忘言”(Deverbalization),指译员在理解源语的意义后舍弃或忘却借以表达该意义的语言载体,随后用自己的话在目标语中对该意义进行表述。Deverbalization被认为是口译活动的主要过程,辅之以代码转换。该理论受到专业口译实践及理论界的广泛认可,被认为可用以帮助学生摆脱源语的干扰进而产出清楚而地道的目标译语。但是,历来的讨论实质在至少两个维度开展,但大家并未进行界定:Deverbalization第一维度指意义准确、免受源语形式干扰的译语(即体现在译语的Deverbalization);Deverbalization(第二维度)指“得意而忘形”的心理认知过程。第二维度实为Seleskovitch提出的未经检验的假说:得意定必忘形。前人如Isham(1994)有过小规模的初步尝试,但未能得出结论性的结果。因此,本文尝试通过实验检验上述假说。本文借鉴句子再认记忆研究中的经典实验模型(Kintsch 1977),在11名专业译员和30名一般听众同传或聆听了一个中文演讲分别测试其对用55对句子(原句和重述句)的再认记忆。SPSS统计学分析表明,译员和一般听众的再认记忆不存在明显差异(译员平均值:4.47,一般听众平均值:4.14;Mann-Whitney Test: U=57.00 and p=0.185);统计学分析也表明译员对于源语语言表面形式的再认记忆明显(原句平均值:4.47,重述句子平均值:3.05;Wilcoxon Signed Rank Test: Z =2.93 and p=0.003)。本文对历来定义不明晰的Deverbalization概念进行初步的梳理,并针对其作为心理认知过程这一维度,创新性地引入成熟的心理学研究模型,通过实验证明Seleskovitch的假说并不成立,换言之,不存在“得意而忘言”这一维度的Deverbalization。实验甚至发现,译员产出的译语质量与其对语言表面形式的再认记忆有可能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本文大胆将此作为新命题提出,待后人检验。在此基础上,本文建议后来的研究可重点考察译语质量和译员对源语语言形式记忆程度的关系;译语表面形式与源语表面形式的相似度和译员对语言形式记忆程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