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我国对资源能源的大量需求,使工矿企业飞速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近几年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原来污染严重、利用率低的工矿企业面临搬迁、调整等问题,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棕(褐)地”,本文棕(褐)地是指受到工业或商业污染的用地,从生态、社会等角度来看,效率低下,需要重新利用或改进目前利用状态,但不强调直观上完全废弃、闲置的状态,其存在会给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周围居民带来潜在危害。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将会造成更多的棕(褐)地,棕(褐)地区域管理治理工作会更加紧急重要。在棕(褐)地区域修复治理过程中,对其存在的生态风险变化研究工作显得十分重要,明确其在修复前后存在的生态风险将为棕(褐)地区域的管理治理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实现保护土地以及土地资源可持续性利用的目的。本文总结了棕(褐)地以及生态风险研究的相关理论,明确了本文棕(褐)地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内涵,通过对国内外生态风险评价框架的研究,提出了本文棕(褐)地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框架,将研究区域的生态风险变化研究分为两个时期的风险源的危害分析以及风险受体的生态脆弱性分析。本文研究的是棕(褐)地区域生态风险,棕(褐)地给周边带来的生态风险主要是重金属的生态风险,所以在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之前需要对研究区域的重金属污染状况有相关了解,并利用GIS手段为生态风险表征提供有力支撑。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本文采用内梅罗指数法对贵溪冶炼厂周边的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因传统的内梅罗指数法存在过分强调污染指数最大的污染物对环境影响的缺陷,本文从评价因子的相关性比值和重金属毒性指数来对内梅罗指数法进行修正,并将改进后的方法应用到实例中,并利用GIS手段对研究区的污染等级进行空间表示。修复前研究区土壤中重金属Cu和Cd含量较高,修复后土壤中重金属Cu和Cd含量下降。评价结果表明修复前研究区大部分地区为重污染,小部分地区污染较轻,修复后研究区的综合污染减轻,存在小部分地区为重污染,大部分地区降至中度污染以下,原污染较轻的地区降至警戒线以下。(2)本文运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风险源带来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从土地利用景观角度利用生态脆弱度指数分析风险受体的抵抗外界分析的脆弱性,并用GIS对两者进行空间表征,然后将两者结合分析,利用ArcGIS对不同土地利用景观受到的不同生态风险等级进行提取分析,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景观受到的生态风险大小。结果表明修复前后都是重金属Cd带来的风险比Cu带来的生态风险大,修复前重金属Cu的生态风险在中等风险以下,并且大部分地区为低风险,修复后Cu带来的生态风险降为低风险;修复前重金属Cd带来的生态风险较大,大部分地区处于强风险等级以上,修复后Cd带来的生态风险降低,大部分地区降至强风险等级以下。修复前综合生态风险较大,苏门区、九牛岗、水泉区以及串山垅等大部分地区处于强风险等级以上,修复后这几个区块处于强风险水平以下,由此可见修复效果较好,但对于仍存在强风险的地区应进一步监测和修复治理。本文从生态脆弱性的角度来对风险受体进行分析,主要从土地利用景观角度对生态脆弱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的生态脆弱度最大,对于生态脆弱度较大,并且生态风险较大的地区应加大关注,其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应进一步进行修复治理,对于生态脆弱度大但生态风险低的地区应加强监测,防止再次发生较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