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的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其存在许多的弊端:传统的体育教育一直以来就是把教师为中心,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个性发展和体育意识。传统体育课程结构比较单一,选修课少,必修课多,课程在设置上又受到场地、设备和器材的极大制约。往往学生不能够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程,而且教师在教学评价则上重视绝对评价,忽视相对评价,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几乎不重视。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原有体育课程的基础上,课外开设了体育俱乐部,其优点也渐渐凸显出来:体育俱乐部教学是非常重视学生主体的选择性的。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满足学生选择多种体育课的需要,而且还从宏观上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了条件。教师和学生能做到优势互补,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较大的选择范围和自由空间。能够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每个不同的起点上,显著的提高自己的体育运动技能和体质,而且身心素质也得到了全面发展。近几年来在刚兴起的独立学院当中也有许多学校开设了课外体育俱乐部,体育俱乐部符合独立学院体育改革的趋势,有利于发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独立学院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对独立学院体育俱乐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通过对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首先把传统体育教学与俱乐部教学效果进行对比,从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分析,课外体育俱乐部相对传统体育教学是否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最后结果表明:经过一学年的体育学习,我们能够看到实验班学生的某些身体素质与对照班学生有着明显的差异:男生立定跳远、50m、1000m和仰卧起坐这四项素质有着显著性的差异,女生50m、立定跳远和仰卧起坐也有显著性差异,而女生800m没有显著性差异。采用课外俱乐部活动形式的班级,学生的大部分身体素质都明显优于传统课外活动形式的对照班学生。随机抽取的实验对象中,采取三个学期测试某些基本身体素质指标的方法,对俱乐部活动的实施效果进行连续监控。结果表明连续3个学期(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实验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后的身体素质对男女生50m、立定跳远、1000m和800米跟踪测试的数据基本显示上升的趋势。本文还对影响大学生体育能力发展的体育俱乐部的物质文化要素和精神文化要素进行研究。体育俱乐部的物质文化要素主要由体育设施、体育空间等要素组成。体育俱乐部的精神文化要素,是由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因素构成的。包括学校体育体育俱乐部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学校班级中所形成的体育文化,教师素质与教学作风、教学行为、学校领导对体育俱乐部的态度等。为了进一步研究体育俱乐部对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体育能力有关文献的归纳总结,并结合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得出体育能力的5个方面,即体育认知能力:是指对体育知识和体育现象的主观反映的本领,它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首要能力,是构成体育能力的前提;自我锻炼能力:自我锻炼身体的能力是指能够熟练地运用已掌握的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充分发挥自身已掌握的运动能力,有规律地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和本领;体育运动能力:具有一定的体能、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前提下,学习和从事各种体育运动的基本能力,它是构成体育能力的基础。既不是一种竞技体育的能力,也不是掌握某种专项能力;体育组织能力:体育组织管理能力是指利用所学过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能根据实际环境和客观条件组织各种体育比赛和体育游戏以及有关的体育活动;运动保健能力:运动保健能力是指大学生运用运动保健的内容和方法,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预防和处理运动中出现的各种生理损伤和心理障碍,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的能力,高校大学生掌握了运动保健的能力,就能有效地运用体育保健手段来促进人体健康发展,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通过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开展,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的体育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探究体育俱乐部对大学生体育能力5个方面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课外实施体育俱乐部对大学生的体育能力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学生对体育的参与热情与体育俱乐部的实施有显著相关,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体育能力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