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夏是我国中古时期少数民族党项族建立的政权,西夏文是党项族统治者于建国之初创制的记载本民族语言的文字。由于西夏统治者的大力提倡,西夏文广泛运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西夏时期,统治者崇佛佞佛,佛教昌盛。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在西夏均有所发展,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西夏文大藏经的翻译、散施,西夏文佛经是传世西夏文文献的主体。《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为《大般若》),共600卷,是佛教诸部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佛理丰富,文辞优美,韵味深长。属于第379卷至第383卷的《初分诸功德相品》,是《大般若经》初会之六十八品,宣说菩萨住毕竟、无际二空,修行般若,而方便善巧拨济有情,令修六度等一切佛法,令住三乘。又一切有情一切法和此等施设皆不可得,即由于内空乃至无自性空等都无所得,而能安立有情,住所应住,令解脱妄想颠倒执着。译自汉文本的西夏文《大般若经》20世纪初出土于西夏故地黑水城遗址,是现存最大的一部西夏文佛经,包括初分400卷和第二分前50卷,其中《初分诸功德相品》保存基本完整。选取西夏文《初分诸功德相品》作为代表进行研究,对于认识西夏文《大般若经》具有典型意义。录释经文,并且与汉文底本进行比勘,纠正西夏文本的错讹,为西夏文佛教文献语料库提供了正确的录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品中出现了许多不见于世俗文献语料库的新词汇,在丰富西夏语词库的同时,也可以加深我们对西夏文的字、词、语法的认知。西夏佛教术语的来源是随着翻译底本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即翻译藏传佛经时使用的术语大都是从藏语意译而来,翻译汉传佛经时使用的术语大都是从汉语音译而来。通过对《初分诸功德相品》的译释,发现其中佛教术语大部分是译自于汉文底本。汉文本采用音译、意译的,西夏译本一体遵之,西夏人新译的术语较少。整理其佛教术语,可以发现佛学名相存在同名异译的例证,为厘清西夏文《大般若经》初译本和校勘本提供了新的证据。从本品对勘可知,西夏佛经的翻译风格是既忠实于原文,又结合西夏文化的特征进行了融合,对于了解西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