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全球制造业正在经历革命性的变革。美国的“再工业化”,德国的“工业4.0”,英国的“工业2050”以及“新工业法国”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预示着人类工业文明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制造业强国的“三步走”战略,同时也赋予了我国职业教育新的使命。本研究在已有研究成果以及对制造业发展和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梳理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制造业的内涵进行再解读,阐述其新的时代内涵,基于此,探索“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我国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诉求,分析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职业教育的应对之策提出相关建议。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背景下,制造业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呈现出战略定位全球化、发展理念可持续化、生产模式服务化和生产方式智能化的特点。职业教育作为制造业人才供给的主力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规格和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新诉求。为应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全新要求,职业教育必须采取与制造业转型发展相契合的人才培养策略。但是,通过案例分析和文本资料的解读发现,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与“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还存在诸多的不相适应。首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性失调,表现在人才供给学历结构失调和专业设置结构失调两个方面,导致职业教育无法为制造业培养高学历层次、对接制造业新兴领域的高规格人才。其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制造业发展实践脱节,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精确,忽略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课程设计、专业教学、教师发展等方面都存在与制造业脱节的问题,进而影响了学生培养的质量。另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开放性,表现在学校培养体系和培训体系相互隔离、普职教育沟通不畅等方面。为了有效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我们需要在借鉴域外职业教育先进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辩证分析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变革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策略。首先,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学历层次,补齐专业性人才结构短板;其次,构建“制造业+”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设计、教学模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职业院校与制造业的衔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纵深发展;另外,加强人才培养体系的开放性,构建制造业行业密集型培养和培训体系,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和渗透,从而为制造业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扫清障碍。因此,职业教育作为中国制造的扛鼎之腕,要将其人才培养策略与“中国制造2025”行动指南的新要求紧密衔接,主动承担起制造业转型升级人才供需的新使命,建立完善适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人才培养体系,助力“中国制造2025”宏伟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