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1980年初期叶尼塞河流域的苏中关系》(第三章)汉译实践报告

来源 :黑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gkuia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苏同盟的形成、发展和破裂的历史过程,一直是国际学界十分关注的课题。冷战结束以来的研究表明,人们对中苏关系史的基本叙事存在重大缺陷和舛误。《1917年-1980年初期叶尼塞河流域的苏中关系》一书是由俄罗斯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汉学家、历史学博士弗拉基米尔·格里高利耶维奇·达奇申(ВладимирГригорьевичДацышен,1964-)编写。本翻译实践报告选取的材料是《1917年-1980年初期叶尼塞河流域的苏中关系》一书的第三章。该章通过四小节向我们详细展示了中苏关系从二战结束初期的“中苏同盟”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交恶”再到1982年“中苏关系开始正常化”的一个历史变化过程。笔者在翻译过程中主要从词法和句法两个方面对翻译材料进行了分析,同时对翻译过程中运用频率较高的翻译方法进行总结和研究,词汇方面分析了副动词、形动词和词义选择;句式方面——增译法、减译法和断句法。笔者希望能给从事此类文稿翻译的译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其他文献
帕斯卡尔·卡萨诺瓦的《文学世界共和国》是二十世纪末全球化背景下,针对比较文学面临的学科困境而提出的理论构想。它试图通过历史分析和全局视角,剖析文学评价机制及其演变;从“文学性”这一概念的建构和演变入手,考察不同时期文学评价机制产生和运作的合理性。通过借鉴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分析文学作品在国际流通和翻译中所面临的不平等境遇。本文试图探讨“文学世界共和国”的理论依据,批判性地阐述卡萨诺瓦所理解的
以常德市16岁以上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现场问卷调查获取了第一手资料,最后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整理与统计,得出了如下结论:第一,常德市居民在出行方式的选择上存在分异
近年来,儿童玩具设计成为了工业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儿童的益智类玩具是孩子们协调身体机能、认识世界的有效工具。对此类玩具设计的探索是很有必要的。那么,玩具设计审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