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气机壅滞型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来自河北省中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外一科、肛肠四科住院部,符合纳入标准的125例气机壅滞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医疗法组42人、中药灌肠组42人、电针+中药灌肠组41人。西医疗法组在基础支持疗法上给予温盐水灌肠治疗,中药灌肠组在基础支持疗法上给以中药灌肠治疗,电针+中药灌肠组在中药灌肠组治疗基础之上,给以电针治疗。疗程为7天,观察比较三组患者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总体疗效及安全性指标,评估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用统计软件SPSS2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
1.治疗期间共脱落5例患者,共计120例完成临床研究纳入统计,西医疗法组2例因在治疗过程中自行退出而脱落,脱失率为4.76%,最终纳入40例;中药灌肠组2例因中转手术而脱落,脱失率为4.76%,最终纳入40例;电针+中药灌肠组1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而退出,脱失率为2.43%,最终纳入40例。
2.电针+中药灌肠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中药灌肠组及西医疗法组,中药灌肠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天数少于西医疗法组,P<0.05,三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3.三组治疗前中医症状评分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三组治疗前、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P<0.05,三组间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电针+中药灌肠组中医症状评分低于中药灌肠组、西医疗法组,中药灌肠组低于西医疗法组。
4.治疗后西医疗法组有效率为72.5%;中药灌肠组有效率为80.0%;电针+中药灌肠组有效率为92.5%。经统计学分析,P<0.05,电针+中药灌肠组有效率明显高于中药灌肠组、西医疗法组,中药灌肠组高于西医疗法组。
5.所有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肾功、电解质等在治疗前、治疗后均没有发生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后果。
结论:电针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气机壅滞型粘连性肠梗阻与中药灌肠治疗和单纯西医疗法治疗相比,疗效可靠,安全有效,可促进患者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中医症状评分,改善临床症状。
方法:选择来自河北省中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外一科、肛肠四科住院部,符合纳入标准的125例气机壅滞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医疗法组42人、中药灌肠组42人、电针+中药灌肠组41人。西医疗法组在基础支持疗法上给予温盐水灌肠治疗,中药灌肠组在基础支持疗法上给以中药灌肠治疗,电针+中药灌肠组在中药灌肠组治疗基础之上,给以电针治疗。疗程为7天,观察比较三组患者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总体疗效及安全性指标,评估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用统计软件SPSS2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
1.治疗期间共脱落5例患者,共计120例完成临床研究纳入统计,西医疗法组2例因在治疗过程中自行退出而脱落,脱失率为4.76%,最终纳入40例;中药灌肠组2例因中转手术而脱落,脱失率为4.76%,最终纳入40例;电针+中药灌肠组1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而退出,脱失率为2.43%,最终纳入40例。
2.电针+中药灌肠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中药灌肠组及西医疗法组,中药灌肠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天数少于西医疗法组,P<0.05,三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3.三组治疗前中医症状评分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三组治疗前、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P<0.05,三组间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电针+中药灌肠组中医症状评分低于中药灌肠组、西医疗法组,中药灌肠组低于西医疗法组。
4.治疗后西医疗法组有效率为72.5%;中药灌肠组有效率为80.0%;电针+中药灌肠组有效率为92.5%。经统计学分析,P<0.05,电针+中药灌肠组有效率明显高于中药灌肠组、西医疗法组,中药灌肠组高于西医疗法组。
5.所有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肾功、电解质等在治疗前、治疗后均没有发生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后果。
结论:电针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气机壅滞型粘连性肠梗阻与中药灌肠治疗和单纯西医疗法治疗相比,疗效可靠,安全有效,可促进患者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中医症状评分,改善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