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籍印裔作家萨尔曼·拉什迪是当代英语小说家中的传奇,因其颇具争议的作品《撒旦诗篇》而广为世人关注。被尊称为“后殖民文学教父”的拉什迪,出身于前英国殖民地印度,后移居英国,因受到不同文化影响,他主张文化多元主义。《午夜的孩子》出版于1981年,当年就获得布克大奖。作者以印巴分治前后的次大陆为背景,通过主人公萨利姆及其家族的故事,以广阔的政治和社会视野反映了印度独立前后的政治动荡、社会变革、宗教纠纷等复杂现象。虽然有对该小说从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理论角度进行分析,但对其进行解构主义分析的专题尚未出现。本论文从德里达解构主义批评的角度研究和解读拉什迪《午夜的孩子》中的多位代表东、西方文化的人物,多重身份的主人公、多种特殊意义的意象以及与东、西方文本的互文。在此,西方/东方、历史/故事、正义/邪恶等之间的二元对立完全被打破了,西方、历史等作为逻各斯中心被解构,从而反映拉什迪推崇多元主义的主题。
论文开篇主要阐述拉什迪、《午夜的孩子》、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随后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作品的评论。理论基础中包含了对解构主义的含义、来源与发展的概述,重点阐述德里达解构主义中的反逻各斯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是西方形而上学最为深刻的内在本质,强调绝对权威、中心,坚持二元对立,而德里达从解构语音中心主义切入,挑战西方形而上学,提出解构主义去中心、多元化的思想。依据上述理论基础,从三个方面对《午夜的孩子》做出分析。第一部分为对人物的解构,包括代表东方、西方和东西方的人物,通过对这三类人物的分析,西方人、西方文明优越性在逻各斯中心的二元对立世界的中心地位消失了。二元对立中的东方人不再是被动、弱小、顺从,天下独尊的西方文明不得不因为各种原因而从东方世界退场。第二部分为对意象的解构,分别是对历史和回忆混杂而成的“果酱”、蛇和梯子、蓝色的解构。首先作者把国家历史与个人回忆(个人历史)结合在一起,像腌制酱菜时各种材料被糅合在一起那样,对传统意义上所谓事实的历史进行“腌制”,打破了历史与故事之间的二元对立,以反政治、反历史的姿态来建构历史。其次在传统的蛇与梯子的印度游戏中,蛇和梯子消融了绝对界限,传统的邪恶与正义的二元对立不复存在。而且,蛇在小说中多次出现,意义多样,传统西方文化中邪恶的蛇被解构了。最后从宗教角度看西方和东方也不再是黑/白的二元对立,拉什迪不偏不倚选择了另一个平衡点蓝色。第三部分为从解构角度看互文性。小说引用、改写了大量的印度教典故,使其充满了东方的色彩;同时,由于拉什迪的西方教育背景和移民经历,他在一定程度上也熟悉并继承了西方的文学主题与传统。拉什迪跳出了“欧洲中心论”的圈子,将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摆在平等的位置,二元对立带来的等级说被解构了。
基于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通过对小说中混杂人物、意象及互文性的解构,后现代主义代表作品的《午夜的孩子》揭示了拉什迪如何解构单一文化身份,削弱西方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以及如果坚持文化多元主义,启发人们探寻多极化世界。应当友好、理解、包容异质文化文明,从而实现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