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城市间的联系日趋多样化,同时由于友好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关系,在城市外交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显现,围绕友好城市所展开的研究日渐受到重视。但目前在国内外已有研究文献中,从地理学视角出发对友好城市的研究成果数量十分有限,故本文基于城市地理学视角探讨友好城市的时空演化过程和地域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选取中日友好城市(共计356对)作为研究对象,在国内外学者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已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与梳理,归纳了世界主要国家友好城市的发展过程、规律及影响因素。数据来源选择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官网1,日本自治体国际化协会官网2所提供的数据,结合本人在日本三个月的短期留学调研,以1973—2015年间中日两国缔结的友好城市(共计356对)为研究主体,通过ARCGIS软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重点研究中日友好城市的时空演化特征,对中日友好城市地域特征进行分类、归纳,并分别进行了案例分析。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提出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在归纳综述国内外学者对于国际友好城市已有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第三章至第五章,主要就本文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将1973-2015年间缔结的356对中日友好城市作为研究主体,通过ARCGIS软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就中日友好城市的数量变化特征及时空演化规律展开研究,并通过梳理中日友好城市的缔结原因对中日友好城市进行类型化分析,同时就每种地域类型的友好城市分别进行案例分析。第三部分包括论文的第六章,该部分的重点内容是论文的结论及对未来的展望。研究认为:(1)中日友好城市的时间演变特征可分为起步期(1973-1987年)、黄金发展期(1988-1999年)、波动期(2000-2015年)三个阶段,根据每一阶段友好城市数量变化特征将三阶段细分如下:萌芽时期(1973-1978年)、积极发展期(1979-1987年)、冷却期(1988-1990年)、恢复期(1991—1994年)、不稳定期(1995-2000年)、颠簸期(2001—2015年)。各阶段友好城市数量变化与中日两国关系波动密切相关;(2)中日友好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与中日两国内部的城市空间分布特征相一致,其中在中国表现为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在日本则表现为由中部向南北两端递减的趋势;(3)中日友好城市的空间分布省际差异悬殊,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缔结的友好城市在中日两国均呈现行政等级不断下降的趋势;(4)通过对友好城市缔结原因的梳理及案例分析,将中日友好城市的地域类型划分为历史导向型(历史背景相似型、历史友好型)、地理导向型(地理位置相似型、资源相似型)、经济导向型(合作型、扶持型)、交流导向型(政府主导型、民间推动型)等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