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漠化是喀斯特脆弱自然环境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共同产物,是区域人地关系严重恶化的结果。云南岩溶区生态地质环境脆弱,石漠化明显,面积达34772.76km2,严重地制约着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石漠化治理工程对我国特别是西南地区的生态恢复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本文正是结合国家林业部石漠化植被恢复项目,在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石漠化植被恢复试验点进行开展,为石漠化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提供理论支持。试验示范区选在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三道箐林场,选择的区域是在滇东高原石漠化地区比较典型的地段。本研究选取针阔混交林、天然针叶林、天然阔叶林、农耕地、草地和裸地五种模式,以该地区所步设的16个典型径流场为试验基点,对其2007年全年降雨径流观测资料进行分析,以找出其水土流失存在的规律性;选取该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采集土壤样品,对其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对认识石漠化土壤质量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在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下观测泥沙流失规律和径流流失规律;采集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流失的泥沙和径流,对其养分进行分析,以找出不同模式下养分流失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区2007年全年降雨量为1231.1 mm,汛期5-10月份降雨量为1031.7mm,占全年降雨量的83.80%;全年总共降水238次,降水日数为186天,月降雨量与其月降雨侵蚀力呈逻辑斯蒂模型函数关系,次降雨侵蚀力与次降雨量呈现负指数函数关系;降雨因子对径流的影响程度,以降雨量的影响较大,复合因子的影响相对较小;典型次降雨对于年泥沙流失量的影响非常大,几次典型的降雨决定大部分年总泥沙流失量;植被恢复模式对改善土壤的容重、孔隙度、机械组成、以及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养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水土保持以及防止养分流失等方面具有比较好的效果;各种模式类型的泥沙流失于径流之间,泥沙流失和径流分别于降雨量之间的相关模型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但是相互之间差异较大;水稳性团聚体抗蚀性以0.25—0.05mm、0.05—0.01 mm部分抗蚀稳定性稍好,受扰动程度相对较小的利用方式的团聚体抗蚀性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