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菠兰梅茨在1978年对美国恭维语应答做了首次研究并对其给与最早的解答后,从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恭维语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者的注意,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恭维语做了严密、系统的研究并得出了各自的结论。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以及语言本身的衍变恭维语及恭维语应答表现出极大的活力,呈现出更加复杂的情形。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恭维语再做一次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更新信息把恭维语的最新动态展现出来。本论文从恭维语历时发展的角度,分别总结、研究了恭维语以及恭维语应答在20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以及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恭维语的发展特点及现状。通过对恭维语和恭维语应答两个方面的研究,探讨了恭维语词汇、恭维语句型以及恭维语的应答策略所呈现的最新变化。在恭维语的研究过程中,众多学者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恭维语的使用者是遵循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还是里奇提出的礼貌原则。对此,学者们的态度大致是西方人多遵循合作原则,而东方人多遵循礼貌原则。在此论文中,笔者以维索尔伦提出的“语言动态顺应理论”作为论文的理论基础,同时辅以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旨在说明恭维语及其应答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其所遵循的原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论文采用会话补全法(DCT)发放问卷,收集数据,问卷借鉴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冯江鸿老师在《英汉赞扬及其应答的性别语用比较》中设计的问卷,摘自:外语研究2003年第2期。问卷分为中英两个版本,共设计了16个问题,前八个是如何恭维他人,后八个是对他人的恭维如何应答。问卷涉及的自变量为谈话双方的社会距离和相对权势,因变量为恭维语词汇、恭维语句型和恭维语应答策略。受试对象为西安某高校随机抽取的60名大学生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60名大学生,前者用汉语进行测试,后者用英语进行测试。问卷测试完毕,分别收回中美两国大学生480条恭维语和恭维语答语。问卷所测得的数据主要以图表的形式说明恭维语在词汇、句型和应答策略方面所发生的变化。通过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笔者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在恭维语词汇方面,汉英恭维语的用词比例都发生变化。人们更倾向于用简单且易于表达的形容词和名词来表达恭维,而且,出现了一些新词来表达恭维的语意。(2)在恭维语句型方面,虽然使用比例最多的恭维语句型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是其比例大大下降。使用起来更简捷的句型如:(ADV)ADJ NP受到很多人的青睐。(3)在恭维语应答策略方面,中美大学生都倾向于接受恭维并同时给予对方恭维,并且中国大学生接受恭维的比例增加。虽然大学生对所收到的恭维的反应随着谈话双方的关系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但从整体上说,中美大学生(81.7%中国大学生和88.3%美国大学生)都倾向于接受恭维。本论文以“语言动态顺应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恭维语发生变化的原因。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语言必然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中美文化的发展也是恭维语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而且随着中美两国跨文化交流的加深,美国文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化,恭维语的变化也是两国文化发生变化的反映;中美两国有其各自的传统文化,两国人民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其对恭维语的反应自然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应该用动态的眼光看待恭维语,了解两国在恭维语方面存在的差异,使其更好的为中美两国人民的跨文化交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