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大政府,小社会”的国家,中国长期以来都将政府当做管理公共事务的唯一主体。因而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领域被政府所垄断。但这种体制无法满足对社会大众公共物品的诸多需求。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则为我们思考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它的形成是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大变革,预示着社会管理体制即将发生转变。中国正面临着社会管理体制的转型,政府和一系列公共行为主体需要以多元的方式共同承担对公共事务管理的责任。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之一,可以弥补政府的不足、减轻政府的负担、完善公共服务。它以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可以成为政府职能的优秀承接者,使政府可以专注于“掌舵”的事务。但是,其自身也存在着缺陷,特别是在中国这种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环境下,社会组织的发展更是困难重重。因此,为了使政府和社会组织双方摆脱各自的困境,就要各取所长、优势互补,探求二者的互动与合作。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在分析选题背景和意义,评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第二章阐释了新公共管理理论这一研究视角的内涵,并阐述其与当前中国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契合点。继而从这个理论视角出发,分别通过第三章和第四章阐述在该理论视角下,中国的服务型政府应该如何建设,社会组织应该如何培育。其中,分别以闵行区人口计生工作中的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角色为例展开案例分析,再提出分别从政府和社会组织层面应该为构建政社合作关系,在哪些方面下功夫。第五章结合闵行区人口计生系统的个案,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政社合作关系的模式与现实困境,继而提出构建政社合作关系的现实路径。最后一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反思,总结的内容包括归纳政府与社会组织构建合作关系的基础与现实意义;在反思方面,首先回应理论,即阐述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即政社合作关系的研究的适用性如何;另外,从实际角度出发,反思中国当前的政社合作关系还存在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