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改良大鼠血栓栓塞脑卒中模型的制作目的:通过改变血栓栓塞脑卒中模型造模时注射的栓子数量及长度,探讨其对模型的成模率、死亡率、神经功能评分、梗死体积及脑水肿的影响,从而对血栓栓塞脑卒中模型进行改良,以期在降低模型死亡率的同时得到最佳的成模率和脑损伤。并于造模后4小时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对改良模型进行验证。方法:取大鼠股动脉血制作体外血栓,通过颈外动脉逆行插管的方式将血栓注入颈内动脉从而建立血栓栓塞脑卒中模型。根据注射的栓子数量及长度,按随机数字法将143只SD大鼠分为7组:12个长度为1.5mm的栓子组(12*1.5mm组,n=20),10个长度为1.5mm的栓子组(10*1.5mm组,n=21),8个长度为1.5mm的栓子组(8*1.5mm组,n=21),6个长度为1.5mm的栓子组(6*1.5mm组,n=20),4个长度为1.5mm的栓子组(4*1.5mm组,n=16),12个长度为1.0mm的栓子组(12*1.0mm组,n=25),8个长度为1.0mm的栓子组(8*1.0mm组,n=20)。造模24小时后计算出成模率及死亡率,使用改良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NSS)评估大鼠神经功能。取脑行 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TTC)染色,评价梗死体积及脑水肿程度。另外根据以上结果选取10只SD大鼠予以8个长度为1.5mm的栓子造模,造模后4小时行rtPA静脉溶栓,分光光度计检测出血体积。结果:随着注射栓子数量的减少,血栓栓塞脑卒中模型的成模率、死亡率、脑梗死体积均降低。与12*1.5mm栓子组相比,8*1.5mm栓子组有较低的死亡率(27.78%vs 63.16%,P<0.05)、神经功能评分(6.46±2.02vs 9.14±3.39,P<0.05)及脑梗死体积(27.39±8.85%vs 39.94±10.25%,P<0.05),而两组间的成模率没有明显差别(85.71%vs 95.00%,P>0.05)。单纯将栓子长度从1.5mm减少到1.0mm并没有对模型造成较明显的影响(p>0.05)。8*1.5mm造模后4小时rtPA溶栓后脑出血体积与未溶栓组相比明显增高(13.41±3.20μlvs2.10±1.95μl,P<0.05)。结论:注射8个长度为1.5mm血栓的血栓栓塞脑卒中模型有较低的死亡率,较适宜的神经功能缺损及梗死体积,同时有较高的成模率,可用于rtPA溶栓出血转化的动物研究。第二部分依达拉奉对大鼠脑栓塞后炎症体NLRP3及血脑屏障相关蛋白的影响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对大鼠脑栓塞后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对脑内炎症体NLRP3及血脑屏障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sham组)、脑栓塞组(M组)、脑栓塞+依达拉奉治疗组(M+E组),建立大鼠血栓栓塞模型,依达拉奉治疗组于造模时、造模后4小时给予静脉注射依达拉奉(3mg/kg)。造模24小时使用mNSS评估大鼠神经功能,TTC染色测量梗死体积,Western-blot检测炎症体NLRP3、血脑屏障相关蛋白occludin、ZO-1表达,免疫组化法观察IgG渗透情况。结果:栓子注入24小时,mNSS评分、脑梗死体积脑栓塞组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P<0.01),脑内炎症体NLRP3表达上升(P<0.05),occludin、ZO-1血脑屏障相关蛋白表达下降(P<0.05),IgG渗透增加。与脑栓塞组大鼠相比,使用依达拉奉治疗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6.50±1.35 vs4.50±2.12,P<0.05)、梗死体积(29.99±7.56 vs 19.29±11.92,P<0.05)均明显好转,且炎症体NLRP3表达下降(P<0.05),occludin、ZO-1血脑屏障相关蛋白表达增高(P<0.05),IgG渗透减少。结论:炎症体NLRP3与脑梗死密切相关,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脑卒中后过度表达的炎症体NLRP3及保护血脑屏障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