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是水土流失主要策源地,其土壤侵蚀过程复杂,受多种侵蚀营力影响,黑土地土壤退化呈恶化的趋势,农业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典型黑土区坡耕地的顺垄、地埂植物带、植物篱3种措施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在降雨集中期前3~4月)、降雨集中期后(10~11月)两个时间点进行野外取样,对不同措施下理化性质的测定以及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通过分析坡耕地不同措施对防治土壤流失、降低土壤侵蚀的能力,结合RUSLE2.0进行模拟不同措施以及措施组合土壤流失量,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作用对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通过本研究认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坡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以及合理布设措施提供依据。本研究中,对不同措施下土壤理化性质研究表明,降雨集中期前后两个时期3种措施下同坡位的黏粒含量均表现为植物篱>地埂植物带>顺垄,且降雨集中期前3种措施黏粒含量均呈现中坡位>下坡位>上坡位,其中顺垄下坡位较上坡位高1.1%;地埂植物带下坡位较上坡位高14.6%;植物篱下坡位较上坡位高3.5%,植物篱与顺垄的土壤黏粒在上坡位、下坡位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降雨集中期后3种措施黏粒含量均在下坡位含量最高,其中顺垄下坡位较上坡位高32.9%;地埂植物带下坡位较上坡位高9.3%;植物篱下坡位较上坡位高2.7%。降雨集中期前后两个时期3种措施在同一坡位下土壤孔隙度具有差异性,降雨集中期前3种措施在同坡位下植物篱孔隙度最小,降雨集中期后地埂植物带孔隙度最大。降雨集中期前顺垄与地埂植物带孔隙度随坡位的降低孔隙度逐渐减小;植物篱孔隙度则中坡位最大。降雨集中期后中顺垄孔隙度分布为上坡位>下坡位>中坡位;地埂植物带孔隙度分布为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植物篱孔隙度与降雨集中期前结果一致。从土壤养分上看,降雨集中期前3种不同措施在同坡位下有机质、全氮、有效钾含量在上坡位与下坡位均以植物篱含量最高,有效磷含量在上坡位与下坡位呈植物篱>地埂植物带>顺垄,中坡位则呈地埂植物带>植物篱>顺垄,降雨集中期后同坡位3种措施有机质、有效磷均呈地埂植物带>植物篱>顺垄;全氮含量在上坡位与中坡位呈顺垄>地埂植物带>植物篱,其中中坡位顺垄全氮含量与其他两种措施呈显著差异(p<0.05),下坡位呈顺垄>植物篱>地埂植物带;降雨集中期前后两个时期同一坡位下CEC均以顺垄最小。降雨集中期前在不同坡位下顺垄与植物篱有机质含量呈现下坡位>上坡位>中坡位,地埂植物带呈由上坡位向下坡位逐渐递增趋势。降雨集中期后中顺垄随坡位的降低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加;地埂植物带则呈现小幅度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植物篱有机质含量呈现上坡位>下坡位>中坡位,3种措施下全氮、全磷含量均呈现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同一坡位下3种措施有效磷含量与全磷含量差异较大,顺垄与地埂植物带有效磷含量与全磷分布情况呈相反趋势。不同措施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表明,3种措施土壤经湿筛后,>0.25 mm粒径含量降雨集中期后高于降雨集中期前。3种措施在上坡位平均重量直径(MWD)呈植物篱>顺垄>地埂植物带;植物篱分别高出顺垄与地埂植物带0.8%、28.7%;中坡位与下坡位均呈顺垄>地埂植物带>植物篱,其中中坡位顺垄高出地埂植物带与植物篱分别为3.6%、25.7%,下坡位分别高出5.0%、33.2%。降雨集中期后中3种措施在不同坡位上呈现结果一致,上坡位植物带高于顺垄与地埂植物带分别为18.3%、43.9%;中坡位顺垄高出地埂植物带与植物篱分别为7.3%、5.3%,下坡位分别高出23.3%、18.2%。降雨集中期前后两个时期3种措施下MWD在不同坡位分布趋势一致,呈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且同一措施下不同坡位存在显著差异(p<0.05)。通过RUSLE2.0对措施模拟预测,在低坡度,间距为18 m的植物篱组合效果最好,坡度增大后以地埂植物带为主的措施配置效果最为明显,尤其在8°坡耕地上保土能力高于其他措施,同时随坡度的增加,其增幅较小,更适合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通过对3种措施进行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定量化分析,结合RUSLE2.0模型对不同措施组合配置之间进行模拟,预测不同措施下土壤侵蚀模数,通过模型更加直观的可视的对已有措施进行组合模拟,结合土壤理化性质,综合分析不同措施下防治水土流失效果,对措施配置进行优化,为土壤侵蚀评估开展了新思路,同时对坡耕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