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血管增强影像、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的发展以及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对比剂的应用逐渐增加,对比剂所导致的对比剂肾病(CIN)也越来越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CIN是应用对比剂后48到72小时内出现的急性肾损伤,表现为血肌酐绝对值升高≥0.5 mg/dL(44μmol/L)或较基础值升高≥25%,且能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肾脏损害。对比剂导致的肾损伤多表现为非少尿性急性肾功能不全,肌酐的升高一般在24-48小时内开始出现,3-5天达高峰,7-10天可恢复到或接近基线水平。CIN已经成为医源性肾功能衰竭的第三大原因,占所有医院获得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11%。发生CIN的患者住院时间延长、花费增加,透析及死亡风险增加。充分水化是目前公认的预防CIN的有效措施。由于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单位、病人个体化及病情的差异,临床工作中存在短时间内重复应用造影剂的情况。部分学者建议两次应用对比剂的时间最好超过14天,这被认为是肾功能恢复正常的最短时间。同时,部分学者认为重复应用对比剂的时间间隔应超过7天。在2012年含碘对比剂在心血管疾病中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中建议对慢性肾病和糖尿病肾病患者两次使用对比剂的时间间隔应至少大于72h,针对其他患者并未作出明确建议。目前国内外指南中对重复应用造影剂的最短时间间隔问题尚无明确定论。目的:探讨静脉应用对比剂行冠状动脉增强CT后1周内再次经动脉途径应用对比剂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进一步评价其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1研究对象入选2014年11月至2015年8月就诊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已行冠状动脉增强CT进一步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eGFR≥60 ml/min/1.73m2。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为行冠状动脉增强ct检查后1周内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对照组的时间间隔为1-2周。2研究方法记录入选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基础疾病)及术中应用对比剂用量,依据迈赫兰评分量表进行cin危险评分。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水化治疗[术前3h至术后12h,持续静脉滴注生理盐水(1.0-1.5ml/kg/h)],并于cag或pci术前、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测定患者血清肌酐(scr)水平、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依据mdrd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计算患者cin的发生率。cin定义为血管内应用对比剂后48-72小时内出现血清肌酐上升绝对值超过其基础值的25%或超过0.5mg/dl(44μmol/l)。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个样本间比较采用t检验、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多个样本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cysc与scr、egfr的相关性采用pe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in的危险因素。统计结果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58例患者,其中试验组132例,重复应用对比剂的时间间隔为4.43±1.12天;对照组126例,时间间隔为9.90±2.91天。两组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糖尿病、对比剂用量、介入治疗比例以及迈赫兰评分等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血清cysc水平与肌酐呈明显正相关(r=0.421,p<0.001);血清cysc水平与egfr呈明显负相关(r=-0.541,p<0.001)。3两组间血清肌酐水平、胱抑素c和egfr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的cysc水平较术前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酐和egfr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的cin发生率(5.30%)较对照组(4.76%)未见明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9.945,95%ci1.783-55.481,P=0.009)、对比剂剂量≥150ml(OR=11.893,95%CI1.202-117.676,P=0.034)、迈赫兰评分≥6分(OR=22.600,95%CI4.031-126.712,P<0.001)是CIN的独立危险因子;1周内重复应用对比剂的时间间隔不是CIN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1对于基础eGFR≥60 ml/min/1.73m2的患者静脉应用对比剂行冠状动脉增强CT检查后1周内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较小,不增加CIN的发生率。2年龄≥65岁、对比剂剂量≥150ml及迈赫兰评分≥6分是对比剂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周内重复应用对比剂不是CIN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