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深入,全球资源得以迅速流动,金融活动日益频繁。金融业的迅速发展使得金融集聚现象越来越明显,不同层次的金融中心也在逐步形成,深刻的影响着经济格局。本文主要就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展开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外学者对金融发展理论、金融集聚理论以及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回顾和评述后,本文对我国金融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采用金融业区位熵对我国31个省市的金融集聚程度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2000年-2012年我国金融规模迅速扩大,金融产品和服务也逐步多元化,但区域间金融发展差异较大,绝大部分金融资源都集中在东部地区。我国金融集聚现象有明显的区域性。金融集聚水平较高的省市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金融发展滞后,金融集聚水平普遍偏低。接下来,本文主要从两方面对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进行探讨。首先本文从宏观角度研究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性。通过对全局Moran’s I指数和Moran’s I散点图进行对比分析,本文认为2000年-2012年间我国金融集聚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均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且空间相关性程度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率目前还没有显现出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就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的两个指标之间的空间关系来看,金融集聚会受到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正向影响,周边的金融集聚程度也会对经济发展水平产生正效应。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空间关系需要分阶段来看:2010年之前,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率之间没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2010年之后,金融集聚会受到周边地区经济增长率的负向影响,周边金融集聚程度也会对经济增长率产生抑制作用。从整体来看,金融高集聚区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的三大经济圈,中西部形成一个大面积的金融低水平区域。金融集聚与经济发展双高区域主要位于以北京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和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金融集聚与经济发展双低区域主要发生在中西部地区。因此本文认为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其次,本文从微观视角研究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通过理论分析本文认为金融集聚通过发挥金融的五种功能:“集聚储蓄”、“配置资源”、“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便利交换”,形成四种影响渠道:“金融效率”、“资本积累”、“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作用于经济增长。本文以此理论假设为基础进行模型设定,并利用我国2000年-2012年的相关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金融集聚会促进经济增长,且金融业越发达、金融集聚程度越高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越大。从省际层面来看,我国资本积累渠道的系数最大,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金融集聚主要是通过资本积累渠道促进经济增长的,这也反映了我国是资本推动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从区际层面来看,我国东、中、西部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三大区域的金融效率渠道效果均不显著。东部地区资本积累渠道的正效应最大,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资本积累渠道作用不显著。东部、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渠道影响微小。中部地区这一渠道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制约经济的发展。这表明我国特别是中部地区金融集聚、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东部和西部地区金融集聚均可通过科技创新渠道促进经济增长。中部地区该渠道作用不明显。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来几点政策建议:(1)找准政府的职能定位,制定差异化的区域金融政策。(2)优化金融结构,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3)建立多层次金融中心,促进区域金融互动。(4)发挥金融的产业引导功能,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5)推进金融生态建设,优化金融发展环境。